阻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发表 > 阻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阻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 2013-07-11 发布:
2012年第1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创新能力作为新形势下人才必备的一种能力备受关注,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对策,旨在更好的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能力 原因分析 对策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一、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创新是一个国家富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和国家发展的要求,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1.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人类文明的发展终究无法抵挡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竞争在科技的推动中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为竞争的核心内容,实质上,也就是创造性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换句话说,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竞争。
2.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要条件。个体的创新能力创造着个体的未来,杰出人才的创新能力开辟着人类的未来。国内研究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能够在众多优秀的人才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使研究生的优势得以延伸,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个人修养。
3.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有高层次、研究性和创造性,研究生教育的这三大特征决定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这个“大学崛起”的年代,林林总总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各院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可谓是争奇斗艳、互不相让,对一个学校整体素质的评价也终将落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这个关键点上来。
4.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终极需求。目前,世界各国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研究生既是国家实现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是决定了国家高水平人才在今后的人生轨迹上能够对国家发展提供多少动力。
5.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变迁,不断向前发展是唯一出路,只有培养出大批能够迎接全球性或地区性挑战和把握机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够适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研究生教育必须顺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着力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研究生的习惯,成为社会的文化。
然而,放眼全球范围,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
二、阻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阻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块。
(一)主观因素
1.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导致结果。
而国内研究生大都依赖于老师和书本“灌输”式的教育,习惯被动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有的知识,创新意识淡薄。这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他们安于现状、缺乏求新异的动力,从而养成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最终导致科研创新能力低下。
2.动手能力薄弱。中国应试教育诞生的选拔制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结构的搭建,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十分薄弱,这一特征也充分体现在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
就目前状况而言,研究生论文缠身、琐事约束,社会洪流的冲击等各方面让研究生无暇去创新,或者可以说也没有这样一种平台让他们去展示自己,开拓创新。更有甚者,依然沿袭本科时期的学习方式,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较少参与实践活动或社会体验,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
3.缺乏社会经验。随着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多数研究生是由应届本科生组成的,导致在研究生中具有工作经验的比例大幅下降。这样一来,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应届生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吸收十分迅速;另一方面,理论知识与工作内容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缺乏工作经验的学习往往带有一种盲目性,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泛而不精,更无所谓经验交流了。
工作中的学习是有针对性的,工作中的人更加明确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更加重视与社会接轨,即便不要求所有研究生都具有工作经验,但是提高研究生中具有工作经验的数量必然是百利而无一害。
(二)客观因素
1.导师因素。在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自始自终都充当了引路人的作用:对研究生进行知识传授、指导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与研究生探讨学术问题等。导师的教育方式对于研究生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研究生的科研总是局限于导师的课题,而鲜有突破围墙独树一帜的魄力,以至于局限到一定的范围,那么能够创新的范围也就被限定死了,想要拿出推陈出新的成果也就难上加难了。倘若科研不仅限于导师的课题,在研究好导师课题的基础上,适当的给予学术自由发挥的空间,将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2.教育改革滞后。什么样的教育体制,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目前国内多数研究生反映,研究生阶段所学内容多是本科的重复。只是在教学形势上有所不同,由原来的班级授课,变成了团队合作,问题发现式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而教育的内容上,尤其是做学术的方法只是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缺乏系统的实践性教学。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研究生教育观念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为基本目标,局限于对知识的准确性和数量的掌握,以至于在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要一味的模仿、操作、继承、背诵,满足于考试顺利通过。创新能力在此受到严重的忽视,这对于现代研究生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研究生作为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对象,更应该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进行深入的改革。
3.社会认知影响。中国素来崇尚儒家文化之“中庸”之道,古训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民谚有“枪打出头鸟”之称,而故求稳趋同、不求异冒险的心理逐渐根深蒂固。在国内长大的孩子从小便被教育在家随父母、在校随老师、在单位随领导的成长模式,严重挫伤了大胆创新的积极性。
除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创新能力还受制于当下国内的国情和体制,尤其取决于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创新就如同一个好的想法、点子,在最初被提出之时,反映往往不那么被大众接受,不削一顾、多此一举,甚至全盘否定。而当其饱经磨难、修成正果之时,赞许和认可又如潮汹涌。创新能力被无视、创新意识被曲解已成为不容忽略的社会现状,创新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却没人反思创新能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创新,创新为什么。
社会认知在创新意识的形成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认知对于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认知的丝毫偏差将会导致意识被误解或者夭折。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同于国外,而中国人多数喜欢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而不加选择,在得到一些成绩时总会忘记我们失去了什么。这是一个社会的特征,我们是其中的成员,在摆脱这个怪圈时,我们需要的是反思,把握大局,创新争优。一个民族的创新观念,一个社会的创新观念其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三、加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个人创新素养提升
1.知识体系的扩充。创新的基础是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起点决定终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生的课程选择较为自由,又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原有的知识体系,选择更加深入的领域进行研究,扩充自己的认知范围,不在局限于所学,而是要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突破点,当自己的知识体系足够完备时才有可能抓住创新点。
2.创新思维的培养。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是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创新思维,就是要打破障碍,即思维创新打破惯性思维,在推翻原有的认知过程中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而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研究生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模式,,少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只有重视和培养创新观念,在学习中试着利用储备的知识体系打破常规、发现创新,注重知识的累积同时也要加以创新,将创新能力用到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更新的过程。
(二)提倡个性化教育
1.教育方法。基于现有的教育模式,提倡个性化教育。个性突出,优势创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满足个人兴趣的前提下,充分发觉个人优势,寻求潜力最优发掘,达到创新突破。
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中,本身的教育模式就是松散式教学,虽然会有较多的集中式教学,但是仅限于其课堂的组织形式是集中式,而对于教学的任务驱动,学生管理,能力测试,小组交流,竞争机制等方面则变现的不明显。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这些教育手段的。
2.教育内容。谈及了教育手段,则不得不提及教育内容。每一个专业的研究生在入学时就会看到一份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会标明每个研究生各个学年的课程选择,其中还特别表明有选修的课程,但是我们不可否认,还少有课程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多数课程都是以一篇结业论文草草收尾,当然论文的评价机制可能是一个不了解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教师觉得的,完全看不到学生创新点,或者说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无情地抹杀了。所以对于教师的培训也是必须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只有当教师了解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学生、社会的重要性之后其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达到创新能力的提升。
3.导师制度下的学术创新。导师制下的研究生教育更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创造性人才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只有在处理好导师选择基础上才能讨论学生教育,需要保证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考虑研究生的特征,在本科学习期间,大多数人几乎没有学术成绩,而在学术能力上确实堪忧。所以在研究生再读期间会出现在研究的选择上,理论深度不够,自主探索不够。学术创新主要是在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科学理论的取得突破。然而,从近些年我国研究生的论文来看,对国民经济或工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实用型和跟踪型的研究较多,而从实际需求出发并将问题一般化而进行的有深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弱,因而难以在学术理论上取得创新。
同时,我国研究生自由探索课题少,围绕导师课题的研究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探索的过程,而选题体现了自主探索,是创新的首要环节,换言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便是选题能力。如何突出个性,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进行合理选题变的十分重要。当然这需要导师的引导,和学生长期的学术知识的积淀。
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多,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研究手段与方法的创新,常常决定了研究的创新水平,目前的问题在于我国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都是已有的,且基本上是国外开发的,很少有自己创新的手段、方法甚至仪器、设备。
(三)营造创新氛围
1.社会营造创新氛围。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方向盘,社会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将影响到社会成员的认知,创新基金的建设、创意大赛的筹办无疑将吸引大量创新人才的眼球,而广大研究生必将受到其影响,同样社会大众也将会提升其对于创新能力的关注。当创新风暴席卷社会的每个角落时,研究生作为中国教育的最高水平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2.学校营造创新氛围。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研究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定期的举办创新能力大赛,课堂上的创新观点鼓励都将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比赛的竞争机制刺激着每个研究生对于创新能力的追求,课堂的创新回答让传统的授课模式多彩多样。达到各个高校,小到每个班级,学校营造的创新氛围,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职责与任务所在。然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只有在根本上剔除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才能更好的解决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本文系江西省2009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赣教研字[2009]16号,《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秦俊武.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12:28-29
[2]张优智,李治.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87-90
[3]杨旭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高校教育研究,2009,2:4-5
[4]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9-23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关键词: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9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