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1 07:38
【摘要】: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兼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价值的重大课题。处于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渠道。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教兴国”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研究生学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研究生教育资源紧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研究生教育不断增长的广泛性、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作为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载体,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就成为日显重要、备受关注且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虽然已经意识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一个或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相对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实践调研、应用先进经验结合高等教育相关理论进行研究者尚少。在当前招生规模扩大、现有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社会需求和培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过程要素,结合实际进行实证分析,在比较研究基础上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及其评估等方面进行的系统研究却比较少见。有鉴如此,本文在学习运用管理学、心理学、哲学基础理论,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相关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以及对培养模式评估的思路。 全文分六章进行讨论: 第一章是论文的开篇之论,主要是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现状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为基础理论研究篇,奠定全文的分析基础。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性(培养和表征)问题,回顾了研究生教育的历程,分析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属性,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分化与综合问题。从培养实践的角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征形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第三章为实证分析篇。从“研究生培养方案(文本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要素(个案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状况(问卷调查)”等三个不同视角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实际过程的多维度实证分析,总结我国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诸多问题。 第四章为比较研究篇。对具有代表意义的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状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考察,力图吸取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研究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再比照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状况,得出若干启示。这些启示之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安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章为操作篇,主要探讨问题的解决路径。对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认识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实践层面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以论文中前面各章所做的研究工作为基础,提出了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若干策略,并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进一步拓宽视野,对培养模式运行的有关保障措施与运行条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些策略和措施,将对面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第六章为评估篇。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出发,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探讨了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评估的有关思路和方法。即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实现对培养模式的科学评估,从而保证培养模式构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3
【图文】:

散点图,专业研究,学位论文,结构工程


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成绩与学位论文评价关系散点图

散点图,学位论文,结构工程,专业研究


图 3-2 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平均成绩与学位论文评价关系散点图岩土工程专业的调查情况。调查导师数量为 7 人,三年指导学生总数为 毕业学生发表论文 54 篇,入学成绩与学位论文评价如下图 3-3,三年学论文评价曲线如图 3-4。其结果与结构工程专业类似。

散点图,专业研究,学位论文,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成绩与学位论文评价关系散点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疏瑞文;邢宏龙;;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广州化工;2016年13期

2 朱小平;;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年04期

3 于淑慧;周鑫斌;常红;周永祥;;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4 宋英兰;;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刍议[J];理论界;2010年06期

5 万昆;;浅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5期

6 江彦;金英爱;赵晓文;;国外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年12期

7 邸明伟;张大伟;张彦华;高振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探索[J];广东化工;2016年17期

8 刘蓉洁;;浅谈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4年24期

9 李中国;皮国萃;;加拿大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03期

10 万晓文;;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思考[J];新会计;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文会;宋亚君;袁光辉;;基于生源控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A];“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2 牛磊;黄庆华;陈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徐家文;梁刚;王建永;刘爱莲;王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A];提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上册)[C];2016年

4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陈俊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李小昱;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关凤荣;赵静波;;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8 刘昕雨;王鹏辉;邓鉴;;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 总第4辑)[C];2015年

9 梁文彦;王振清;郭轶宏;韩玉来;郭庆勇;;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和研究[A];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6年5月会议论文集[C];2016年

10 贾敏;郭庆;赵洪林;顾学迈;;基于CDIO理念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A];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册)[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王欢;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朱振岳邋通讯员 周炜;浙江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李荣国邋陈晓春;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该调整了[N];新华日报;2007年

4 通讯员 王磊 记者 余传诗;上海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6年

5 记者 罗霞;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云南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罗霞 李沙青;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云南日报;2003年

8 李文亭;南昌大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20位研究生组建创业公司[N];江西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沈祖芸 计琳;“联合基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本报通讯员 梁喜书  本报记者 周文斌;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何剑彤;基于协同理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结构与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成秀;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王静;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4 范柳俊;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刘惠玲;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贺迎春;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治湘;我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6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776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