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5:05
2009年3月,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拉开了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帷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迫切需要的表现。然而我国已相对成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适用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因此,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出发研究其培养问题是现实所需。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探索和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本文基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实,以其教育特征为切入点,以质量提升为逻辑主线,致力于构建具有动态运行特质的“四螺旋”培养模式。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阐明了研究背景、问题起源,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指出了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明确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概念及教育特征,阐述了基础理论——三螺旋理论。 第三部分,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介绍了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状况。 第四部分,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了中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经验。基于前四部分的阐述,提出了重要的第五、第六部分。 第五部分,构建了以培养单位(T)、政府(G)、产业(I)及社会性评价机构(S)之间协同合作、联合培养的“四螺旋”培养模式,分析了其在培养目标、培养结构、培养控制、培养管理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对培养体系的优化功能,提出了适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TGIS协同培养方式。 第六部分,基于“四螺旋”培养模式的动态特征及协同培养的行为内涵,考虑不同阶段合作运行的保障需求,提出了由服务型动力机制保障、协调型合作运行保障及发展型激励机制保障构成的实现保障。其中,竞争保障、协同保障、控制保障及反馈保障构成动力机制保障,环境保障、沟通保障、决策保障、协作保障及发展保障构成合作运行保障,四个培养主体分别导向的激励保障构成激励机制保障。 第七部分,指出了“四螺旋”培养模式研究的有益发现、政策建议及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通过构建“四螺旋”培养模式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首先,研究定位有一定新颖性。贯穿质量提升的基本理念,挖掘培养模式的动态特质,构建“四螺旋”培养模式以优化其培养体系。其次,研究内容有一定突破性。基于三螺旋理论,将社会性评价机构纳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体行列,构建以培养单位、政府、产业及社会性评价机构为四大培养主体的“四螺旋”培养模式,明确其优化功能及运行方式,并提出符合动态运行特征的实现保障。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期望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征并具有动态运行特质的“四螺旋”培养模式能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提供参照。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G643
本文编号:2821810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俊才;李名家;秦发兰;汪华;;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2 杨满福;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3 汪基德;杨改学;周凤瑾;;香港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启示——以香港中文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4 瞿海东;创新能力与研究生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5 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6 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年01期
7 陈少雄,王静一,尹柳银;联培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高教探索;2004年02期
8 陈少雄;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评价[J];高教探索;2005年03期
9 魏进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10 田学真;张俊;;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策略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821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821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