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1-06-17 05:57
产学研协同培养意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业已形成五种主流模式。针对产学研协同培养存在目标偏差、中介服务缺失、知识产权、评价与考核、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从目标设定、市场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培养方案等角度提出改革路径。
【文章来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39(01)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发展概况
(一)产学研协同培养典型模式
1.双导师制
2.项目合作制
3.定向委培制
4.联合培养基地模式
5.实体企业制模式
(二)产学研协同培养的特征
1.政府主导
2.强强联合
二、产学研协同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目标偏差
(二)知识产权不清晰
(三)评价与考核不科学
(四)中介服务缺失
(五)合作欠持续性
三、产学研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第一,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突出“学”。
第二,正确看待各方利益诉求。
第三,借鉴多层次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二)尊重知识产权,注入协同培养的持久动力
(三)激发市场活力,搭建中介服务平台
(四)以实践为导向,深化培养方案改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学研协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体系——上海理工大学“一校八院所”的改革实践[J]. 孙跃东,王张琦,罗尧成,田蔚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08)
[2]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 黄先开,杨鹏,冯爱秋. 中国高教研究. 2011(05)
[3]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 刘娟. 职业技术教育. 2009(28)
[4]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典型模式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杨铁军. 江西教育科研. 2007(12)
[5]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产权制度安排问题探讨[J]. 李朝阳. 学海. 2005(05)
硕士论文
[1]厦门市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D]. 杨晓丽.厦门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34614
【文章来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39(01)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发展概况
(一)产学研协同培养典型模式
1.双导师制
2.项目合作制
3.定向委培制
4.联合培养基地模式
5.实体企业制模式
(二)产学研协同培养的特征
1.政府主导
2.强强联合
二、产学研协同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目标偏差
(二)知识产权不清晰
(三)评价与考核不科学
(四)中介服务缺失
(五)合作欠持续性
三、产学研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第一,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突出“学”。
第二,正确看待各方利益诉求。
第三,借鉴多层次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二)尊重知识产权,注入协同培养的持久动力
(三)激发市场活力,搭建中介服务平台
(四)以实践为导向,深化培养方案改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学研协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体系——上海理工大学“一校八院所”的改革实践[J]. 孙跃东,王张琦,罗尧成,田蔚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08)
[2]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 黄先开,杨鹏,冯爱秋. 中国高教研究. 2011(05)
[3]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 刘娟. 职业技术教育. 2009(28)
[4]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典型模式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杨铁军. 江西教育科研. 2007(12)
[5]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产权制度安排问题探讨[J]. 李朝阳. 学海. 2005(05)
硕士论文
[1]厦门市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D]. 杨晓丽.厦门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34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234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