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驱动下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范式解析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1-07-02 18:52
  文章深入探究大数据对图情领域教育产生的影响,并对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范式进行内外重构,回顾与解构既有研究成果,搭建了四个分析维度,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获取的样本进行混合分析。研究发现,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范式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平台、教育理论四个构块相继而嬗变,深层原因在于更好促进与大数据思维自然对接,推动图书情报教育的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图书馆. 2019,(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大数据驱动下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范式解析与重构


子节点编码密度在时间段上的分布比较

编码密度,子节点,分布比,时间段


资源的研究则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2015—2018年稍有回落,但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对于教学平台的研究虽然逐年增加,但总体上重视程度不足。教学平台研究作为研究的薄弱环节,有待研究者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虽然对于教学平台的研究在研究整体中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但2015—2018年对教学平台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也是今后大数据环境下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研究的一个突破点。教学手段与教育理论的研究,在2011—2018年波动不大、较为平稳,说明在这两个方向的研究突破度可能不够,需要有更好的研究创新点。图3各时间段上不同子节点编码密度的分布比较图3显示了各时间段上不同维度编码密度的纵向比较。教学手段和教育理论在这几年间的关注度基本持平,教学资源的关注度在2013年爆发增长后略有回落,教学平台的关注度则在2015年后有所增长。总体来说,研究生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发展需要更加平衡。虽然2013—2014年研究数量迅速增加,研究热度不断上升,但针对研究生教育大数据各维度的研究却并不平衡,教学资源的研究数量远多于其他三个维度。虽然教学资源对于教育起基础性作用,但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等对研究生教育大数据研究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应加强对这些薄弱环节的研究。2.4.3国内外大数据背景下图情教育各主题研究现状教育活动在17世纪确立了班级授课制以来,逐渐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教育理论也成为了“现代班级授课制度的产物”[4]。而在大数据快速传播信息的时代,这种教育活动方式正逐渐被改变。大数据会从哪些方面对图情教育带来影响和改变,是当下着重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查找相关研究成果,从四个维度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图情教育的研究现状,如表4所示。表4国内外大数据下图情教育各主题研究现状

编码密度,子节点


[8]曹树金王志红刘慧云文章认为,大数据时代为达到预期的课程培养目标,应该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实践研讨、上机实验、课堂展示等。在教学条件方面则需提供解决实际生活中大数据问题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全程参与机会[9]AgostoDE文章介绍了一种混合式教育,综合了面对面教育和在线教育元素。研究者将学生博客引入图情学生的面授课程中。研究说明,博客能有效支持合作和群体建设,因为学生能利用它分享课程相关知识并且没有技术障碍。混合式教育也能为面授教育的学生提供在线教育的益处[10]图12011—2018年各子节点总体编码密度陶涛、肖迪:大数据驱动下图书情报研究生教育范式解析与重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基于iSchool院校“大数据”相关课程调查及思考[J]. 曹树金,王志红,刘慧云.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12)
[2]信息时代图书馆学研究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考[J]. 李晓蕊.  科技经济导刊. 2017(13)
[3]融合“MOOC”课程和“翻转课堂”理念优势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 陈晓红,高凡,何雪梅.  图书情报工作. 2016(06)
[4]大数据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运行[J]. 侯玉秀,杨勇,孟鹏涛.  情报科学. 2016(03)
[5]我国图书馆学学术型硕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蒋逸颖,杨思洛.  图书情报工作. 2016(02)
[6]iSchool院校的大数据相关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分析[J]. 司莉,何依.  图书与情报. 2015(06)
[7]试论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情报服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J]. 彭锦华.  科技视界. 2015(11)
[8]MOOC背景下图书馆学课程建设的变化与因应[J]. 王友富.  图书情报知识. 2015(01)
[9]大数据时代基于情报分析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变革[J]. 邓胜利,凌菲.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4(03)
[10]信息管理学科整合的变革路径研究[J]. 陶俊,王传清.  图书情报工作. 2014(14)



本文编号:3261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261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f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