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1+3”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07 01:55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财经特色的公共管理高水平人才,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社会需求导向下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素质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探求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困境,在深入剖析学院公共管理学科优势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1+3"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 

【文章来源】:山东高等教育. 2019,7(05)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基于社会需求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1+3”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


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互动机理(一)开放贯通的学科平台为高层次复合型公共管理研究生培养提供强力支撑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学院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格局和发展基础

框架图,保障机制,培养模式,框架图


芰κ侵赋て诨?鄣慕饩鲎酆衔侍獾母呒赌芰?。比如,学院承担“山东省国家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评估验收项目(第一批)”“山东省食品安全先进县(市、区)创建评估验收项目”“山东省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评估验收项目”,为研究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训基地。六、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1+3”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为保证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1+3”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学院从思想教育、组织机构、制度管理、培养经费和人力资源五个方面构建系统、全面、有效的保障机制(见图2)。图2公共管理研究生"1+3"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框架图(一)思想教育保障第一,公共管理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要求应以德才兼备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注重培养研究生具备道德责任意识。第二,以公共精神作为思想价值取向,培养研究生具备以宪法原则为依据的基本价值的崇尚、对于公共行政基本原则的信守以及对于公共行政职业伦理的遵从等公共精神。第三,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素质特征为主要培养内容,强调多学科交叉。(二)组织机构保障第一,理顺学院、系、导师的权责利关系,形成开放、合作、共赢的良性培养机制。学院负责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规划;各系负责制定实施具体专业的建设规划;导师负责调动并激励研究生参与论文写作、社32


本文编号:3421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421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3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