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20 09:51
随着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探索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西南交通大学在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方面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建构了一套轨道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认为我国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应以国家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学校优势学科、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依托项目合作开展工业设计研究生人才培养。该模式可为培养国家和行业所需的高素质设计类研究生人才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0(03)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产—学—研—用”系统架构
(一) “产—学—研—用”相互关系
1.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对“产—学—研—用”的解读
2.“产”“学”“研”“用”的作用
(二) 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高校视角下的“产”“学”“研”优劣势分析
1.“产”“研”的优劣势分析
2.“学”的优劣势分析
(三) “产”“学”“研”合作的优势
二、轨道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 培养模式的建构
1.教育理念
2.培养目标
3.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
(二) 培养模式的特点
1.人才培养可以紧紧依靠学校轨道交通优势学科群
2.人才培养能够紧密联系轨道交通行业企业
3.人才培养确保应用和落地
(三) 研究生培养取得的主要成果
(四) “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探索
1.国家的重大需求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合作提供了机会
2.高校在行业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合作提供了支撑
3.团队健全的人员配备和管理机制为合作提供了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供需匹配机制的理论框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 张省,唐嵩,龙冬. 软科学. 2017(11)
[2]Aerodynamic design on high-speed trains[J]. San-San Ding,Qiang Li,Ai-Qin Tian,Jian Du,Jia-Li Liu.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16(02)
[3]我国高速列车数字化研发的进展及挑战[J]. 丁国富,姜杰,张海柱,马晓杰,黎荣,邹益胜,张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6(02)
[4]“艺”与“工”的融合与分离——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的变迁与目标定位[J]. 许江,顾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4)
[5]工业设计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新探[J]. 张凌浩,陈旻瑾. 创意与设计. 2014(03)
[6]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的探索与实践——以轨道交通行业为例[J]. 刘思文,周丹,赵人达,刘国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04)
[7]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 王毅,Richard Wilfred Yelle. 中国高教研究. 2014(02)
[8]中国高速列车工业设计研究综述与展望[J]. 向泽锐,徐伯初,支锦亦. 铁道学报. 2013(12)
[9]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方法及发展趋势综述[J]. 张磊,葛为民,李玲玲,钟蜀津. 机械设计. 2013(08)
[10]产学研结合相关概念辨析[J]. 胡天佑. 高校教育管理. 2013(04)
本文编号:3446693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0(03)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产—学—研—用”系统架构
(一) “产—学—研—用”相互关系
1.从动态和静态两个层面对“产—学—研—用”的解读
2.“产”“学”“研”“用”的作用
(二) 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高校视角下的“产”“学”“研”优劣势分析
1.“产”“研”的优劣势分析
2.“学”的优劣势分析
(三) “产”“学”“研”合作的优势
二、轨道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 培养模式的建构
1.教育理念
2.培养目标
3.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
(二) 培养模式的特点
1.人才培养可以紧紧依靠学校轨道交通优势学科群
2.人才培养能够紧密联系轨道交通行业企业
3.人才培养确保应用和落地
(三) 研究生培养取得的主要成果
(四) “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模式的经验探索
1.国家的重大需求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合作提供了机会
2.高校在行业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为合作提供了支撑
3.团队健全的人员配备和管理机制为合作提供了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供需匹配机制的理论框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 张省,唐嵩,龙冬. 软科学. 2017(11)
[2]Aerodynamic design on high-speed trains[J]. San-San Ding,Qiang Li,Ai-Qin Tian,Jian Du,Jia-Li Liu.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16(02)
[3]我国高速列车数字化研发的进展及挑战[J]. 丁国富,姜杰,张海柱,马晓杰,黎荣,邹益胜,张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6(02)
[4]“艺”与“工”的融合与分离——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的变迁与目标定位[J]. 许江,顾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04)
[5]工业设计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职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新探[J]. 张凌浩,陈旻瑾. 创意与设计. 2014(03)
[6]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的探索与实践——以轨道交通行业为例[J]. 刘思文,周丹,赵人达,刘国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04)
[7]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 王毅,Richard Wilfred Yelle. 中国高教研究. 2014(02)
[8]中国高速列车工业设计研究综述与展望[J]. 向泽锐,徐伯初,支锦亦. 铁道学报. 2013(12)
[9]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方法及发展趋势综述[J]. 张磊,葛为民,李玲玲,钟蜀津. 机械设计. 2013(08)
[10]产学研结合相关概念辨析[J]. 胡天佑. 高校教育管理. 2013(04)
本文编号:3446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44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