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价值偏好与实施效果——基于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09 05:58
从课程价值观视角分析学科教学(英语)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价值偏好与实施效果发现,知识本位是课程设置的主导性价值。除师范专业本科且应届考入的教育硕士更认同知识本位型课程设置结构外,其他类型考入的教育硕士更认可社会本位主导型课程设置结构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的冲突主要体现为知识本位与社会本位、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校内指导与校外见习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以"课程评估"为手段规范课程设置结构,以"案例教学"为抓手构建社会本位型教学模式和以"同课异构"为媒介构筑校内外导师面对面沟通平台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举措。
【文章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36(03)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满意度
对于社会本位倾向的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类课程,以及见习类课程的实施效果,根据调查,学生总体上有以下认识:认为提高了教学能力的占76.62%,认为提高了班级管理能力的占5.19%,认为提高了学位论文写作能力和行政事务能力的分别占3.9%和1.3%。这与校外导师实际指导学生的频次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具体见图3、图4。图4 校外导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情况
对于以上三种价值偏好的课程设置结构类型及内容体系的实施效果,课题组对目的性抽样的S校两届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回有效样本77份,其中女硕士64人,占83.12%,男硕士13人,占16.88%。本科专业为师范生的有50人,占64.94%,非师范生考入的有27人,占35.06%。应届考上教育硕士的有54人,占70.13%,非应届考入的有23人,占29.87%。课题组以本科是否是师范专业和是否应届毕业考上研究生为自变量,以哪一类专业课程最有利于专业能力提升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图1。结果显示,本科是师范专业且应届考入的研究生认为学科专业知识类课程最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占40.63%,其他依次是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评价类(28.13%)、学科研究方法类(15.63%)、学科前沿类(9.38%)和学科历史与通识类(6.25%)课程。说明该类研究生更认同知识本位价值倾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才是社会本位价值的课程和个人本位价值的通识类及跨学科性课程。这和前面查证的四个案例高校课程结构设置的价值取向逻辑顺序是一致的。而本科是师范专业且非应届毕业考入的研究生则认为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类课程才是最有利于其专业能力提升的课程,占38.89%,其他依次为学科专业知识类(27.78%)、学科研究方法类(16.67%)和学科前沿类(16.67%),而对于学科历史与通识类课程及跨学科课程(0%)却是该类教育硕士最不认同的课程。这说明师范专业背景且具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课程设置价值偏好更倾向于有利于其专业技能形成的社会本位倾向的课程,其次才是知识本位的学科专业类课程。本科为师范专业且应届考入的教育硕士对专业课程的价值认同和本科为师范专业非应届考入的教育硕士的课程价值偏好相类似,其对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类课程更为认同(52.94%),即更认同具有社会本位价值倾向的课程体系。而本科不是师范专业且非应届考入的教育硕士对于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偏好依次为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类(50%)、学科研究方法类课程(30%)、学科专业知识类(20%)。说明有工作经验且非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的教育硕士对体现职业技能的社会本位课程更为偏好,认可度达到被调查人数的半数,其次为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而对于体现知识本位的学科前沿类课程和体现个人本位价值的学科历史与通识类及跨学科类课程认同度最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个体特征、学校环境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翟洪江,刁鑫,宋婧.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06)
[2]地方高校教育硕士课程由“粗放式”到“集约化”的转型[J]. 王丽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 刘志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19)
[4]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报告[J]. 陈学飞. 现代大学教育. 2002(04)
硕士论文
[1]课程价值观与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陈晓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2]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 罗尧成.中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84763
【文章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36(03)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满意度
对于社会本位倾向的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类课程,以及见习类课程的实施效果,根据调查,学生总体上有以下认识:认为提高了教学能力的占76.62%,认为提高了班级管理能力的占5.19%,认为提高了学位论文写作能力和行政事务能力的分别占3.9%和1.3%。这与校外导师实际指导学生的频次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具体见图3、图4。图4 校外导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情况
对于以上三种价值偏好的课程设置结构类型及内容体系的实施效果,课题组对目的性抽样的S校两届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回有效样本77份,其中女硕士64人,占83.12%,男硕士13人,占16.88%。本科专业为师范生的有50人,占64.94%,非师范生考入的有27人,占35.06%。应届考上教育硕士的有54人,占70.13%,非应届考入的有23人,占29.87%。课题组以本科是否是师范专业和是否应届毕业考上研究生为自变量,以哪一类专业课程最有利于专业能力提升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图1。结果显示,本科是师范专业且应届考入的研究生认为学科专业知识类课程最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占40.63%,其他依次是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评价类(28.13%)、学科研究方法类(15.63%)、学科前沿类(9.38%)和学科历史与通识类(6.25%)课程。说明该类研究生更认同知识本位价值倾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才是社会本位价值的课程和个人本位价值的通识类及跨学科性课程。这和前面查证的四个案例高校课程结构设置的价值取向逻辑顺序是一致的。而本科是师范专业且非应届毕业考入的研究生则认为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类课程才是最有利于其专业能力提升的课程,占38.89%,其他依次为学科专业知识类(27.78%)、学科研究方法类(16.67%)和学科前沿类(16.67%),而对于学科历史与通识类课程及跨学科课程(0%)却是该类教育硕士最不认同的课程。这说明师范专业背景且具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课程设置价值偏好更倾向于有利于其专业技能形成的社会本位倾向的课程,其次才是知识本位的学科专业类课程。本科为师范专业且应届考入的教育硕士对专业课程的价值认同和本科为师范专业非应届考入的教育硕士的课程价值偏好相类似,其对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类课程更为认同(52.94%),即更认同具有社会本位价值倾向的课程体系。而本科不是师范专业且非应届考入的教育硕士对于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偏好依次为学科教学设计与评价类(50%)、学科研究方法类课程(30%)、学科专业知识类(20%)。说明有工作经验且非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的教育硕士对体现职业技能的社会本位课程更为偏好,认可度达到被调查人数的半数,其次为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而对于体现知识本位的学科前沿类课程和体现个人本位价值的学科历史与通识类及跨学科类课程认同度最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个体特征、学校环境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翟洪江,刁鑫,宋婧.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06)
[2]地方高校教育硕士课程由“粗放式”到“集约化”的转型[J]. 王丽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3]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J]. 刘志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19)
[4]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报告[J]. 陈学飞. 现代大学教育. 2002(04)
硕士论文
[1]课程价值观与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陈晓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2]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 罗尧成.中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84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48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