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技术的“新工科”研究生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2 19:30
传统的工科研究生培养,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实验室、产学研结合实践场景等,基于这种认识的学习环境设计与评价,过于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学生个体体验。本研究通过强调学习环境应当与"新工科"研究生培养需求之间动态平衡,分析产业发展需求、交叉融合实践需求、科研发展需求、个人需求中包含的六种主体需求:贡献性、连接性、确定性、增长性、意义性、多样性;通过引入智能技术提供的智能化认知有效功能、智能化情感功能、智能化物理情境功能、智能化社会支持功能,解决"新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冲突,提出了适用于"新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学习环境设计策略。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新工科”研究生培养
(一)人才培养战略布局
(二)工科研究生培养
二、工科研究生学习环境设计现状与问题
(一)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学习环境建设
(二)工科院校学习环境设计的主客观之争
(三)学习环境对“新工科”研究生需求的满足
三、智能技术驱动“新工科”研究生学习环境的变革
(一)学习者内外需求与学习环境的动态平衡
(二)以智能学习环境解决“新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冲突
四、“新工科”研究生培养学习环境的设计策略
(一)构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学习空间
(二)利用智能技术提升学习环境的沉浸体验
(三)基于多模态数据提升学习环境的交互功能
五、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 吴爱华,杨秋波,郝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1)
[2]新工科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蔡映辉. 高教探索. 2019(01)
[3]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论“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学习空间未来发展[J]. 塔卫刚,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6)
[4]“中国制造2025”与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 肖凤翔,邓小华.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04)
[5]实验室在工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 佟大鹏.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7(05)
[6]可穿戴技术对智慧教学环境构建的启示[J]. 刘海韬,尚君,吴旭.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7]工科直博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思考——基于M大学工科直博生培养的调查分析[J]. 向智男,王应密.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01)
[8]工科研究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研究——基于科技创新的视角[J]. 周少波,孙祥,徐晟.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04)
[9]建筑:周遭环境的产物和人类需求的表达[J]. 李亮聪,席坤. 设计家. 2013(04)
[10]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 卢毅屏.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04)
本文编号:3730343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新工科”研究生培养
(一)人才培养战略布局
(二)工科研究生培养
二、工科研究生学习环境设计现状与问题
(一)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学习环境建设
(二)工科院校学习环境设计的主客观之争
(三)学习环境对“新工科”研究生需求的满足
三、智能技术驱动“新工科”研究生学习环境的变革
(一)学习者内外需求与学习环境的动态平衡
(二)以智能学习环境解决“新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冲突
四、“新工科”研究生培养学习环境的设计策略
(一)构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学习空间
(二)利用智能技术提升学习环境的沉浸体验
(三)基于多模态数据提升学习环境的交互功能
五、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 吴爱华,杨秋波,郝杰.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01)
[2]新工科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蔡映辉. 高教探索. 2019(01)
[3]我国学习空间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论“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学习空间未来发展[J]. 塔卫刚,张际平. 远程教育杂志. 2018(06)
[4]“中国制造2025”与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 肖凤翔,邓小华.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04)
[5]实验室在工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 佟大鹏.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7(05)
[6]可穿戴技术对智慧教学环境构建的启示[J]. 刘海韬,尚君,吴旭.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7]工科直博生培养体系的创新与思考——基于M大学工科直博生培养的调查分析[J]. 向智男,王应密.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01)
[8]工科研究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研究——基于科技创新的视角[J]. 周少波,孙祥,徐晟.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04)
[9]建筑:周遭环境的产物和人类需求的表达[J]. 李亮聪,席坤. 设计家. 2013(04)
[10]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 卢毅屏.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04)
本文编号:3730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73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