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在职体育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4 17:17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高校在职体育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 研究生培养 在职体育硕士 培养过程
【摘要】:体育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型,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为了适应许多在职人员工作和个人需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一些符合办学条件的高校设置了在职体育硕士培养环节,,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在多年的探索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为了明确而清晰的认识各层次、各类型研究生的教育特点,评估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在职体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队伍建设、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探讨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途径,从而体现设置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价值,推动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健康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苏州大学和南京体育学院自2005年起开始招收在职体育硕士,招生规模逐年增加。苏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两校的招生人数增幅达到66.7%和150%。教师群体占据总生源的79.8%,行政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分别为6.9%和13.3%。高达81.7%的学生考研的目的为提高自身学历水平,为提高自身总体知识水平,所占比例也高达55.2%。在诸多影响报考目的的因素中,职称评定为重要目的。 2、苏州大学规定通过3年、南京体育学院通过2.5年来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这一目标设定基本符合社会和学生的共同需要。 3、在两所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的导师师资年龄结构上均表现出较为合理的年龄结构层次。46-55岁年龄段教师占总数的47.6%,56岁及以上年龄段教师相对比较少,30-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3.3%。指导教师中,教授职称占33.3%,副教授占66.7%。 4、两校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几乎相同,主要在学位课程或者说专业核心课程上有较大的差异。苏州大学重在教学训练的理论传授,而南京体育学院则重在体育赛事管理等方面。调查表明,18.6%的学员希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37.2%的学员希望学习系统的学科专业相关知识,而42.4%的学员希望能够学习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5、目前在职硕士研究生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专题讨论、讲授为主研讨为辅和其他等四种形式。对于当前的教学方式,有45.5%的学员认为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他们倾向于使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以及实践调研的方式展开教学讨论。 6、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位论文选题和教师指导较多偏向学术性,且论文过程管理要求较为低下,22%的学员认为导师只要求他们按时完成论文,14.7%的学员认为导师疏于对学位论文的指导,仅有14.7%的学员认为其导师能够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以论文的实践性为标准指导其学位论文的撰写。 7、为了促进江苏省高校在职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增加在职体育硕士专业授权点,适度扩大招生规模。科学设置和及时更新在职体育硕士课程设置,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加大体育运动技能术科教学。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不断改革培养方案,加强在职体育硕士运动技能的传授。加强在职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基本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 研究生培养 在职体育硕士 培养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807.4;G64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研究背景11-21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选题依据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1
- 1.3.1 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13-16
- 1.3.2 国内外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16-20
- 1.3.3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面的研究情况20-21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21-22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22-25
- 3.1 研究对象22
- 3.2 研究方法22-25
- 3.2.1 文献资料法22
- 3.2.2 问卷调查法22-24
- 3.2.3 调查研究法24
- 3.2.4 数理统计法24-25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25-52
- 4.1 研究生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25-34
- 4.1.1 学位基本体系与教师专业标准25-26
- 4.1.2 在职体育硕士及其设置26-28
- 4.1.3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性质28-31
- 4.1.4 在职体育硕士与同等学力人员的入学方式31-34
- 4.2 江苏省高校在职体育硕士生的基本情况调查34-36
- 4.2.1 报考动机与目的34-35
- 4.2.2 学生的职业结构35
- 4.2.3 对专业学位价值的认识35-36
- 4.3 江苏省高校在职体育硕士的培养36-49
- 4.3.1 招生计划与规模36-37
- 4.3.2 培养年限与培养目标37-39
- 4.3.3 导师队伍及其建设39-40
- 4.3.4 课程设置、学分与学时分配40-45
- 4.3.5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45-48
- 4.3.6 毕业论文管理48-49
- 4.4 江苏省高校在职体育硕士培养的建议49-52
- 4.4.1 增加在职体育硕士专业授权点,适度扩大招生规模49
- 4.4.2 科学设置和及时更新在职体育硕士课程设置49-50
- 4.4.3 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加大体育运动技能术科教学50
- 4.4.4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体育科学研究能力50-52
- 5 结论52-54
- 6 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54-55
- 7 参考文献55-57
- 附件57-62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2-63
- 致谢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雯;中日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陈雷;;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龚正伟,周欣;湖南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J];江苏高教;2007年06期
5 潘国锦;;国外研究生教育管理对中国教育模式的启示[J];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徐红云;李仁发;;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思考——访问美国Texas A&M大学后之感受[J];计算机教育;2007年03期
7 折延东;;论当代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合理内涵与理想框架[J];教育科学;2010年03期
8 杨秀平,翁钢民;中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求实;2005年S1期
9 柏灵;;论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24期
10 张林;研究生培养教育之我见[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518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518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