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09:07
本文关键词: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世界各国在高端工程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竞争。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创新主体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但长期以来我国博士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很小,这与社会需求很不相称。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推动工程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我国于2012年开始了工程博士教育。对工程博士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探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博士”和“如何培养工程博士”这两大问题,有利于完善我国工程博士培养制度,丰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理论体系。本文对工程博士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从工程博士教育的特殊性、动力和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对工程博士教育进行了概述,明确了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对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与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由于英国、美国和荷兰的工程博士培养经验较为丰富,本文对英国、美国和荷兰的工程博士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出在培养目标定位明确、招生实行严格的申请-考核制、科学完善的工程博士课程模块、特色鲜明的工程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健全的工程博士培养管理体系等方面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继而,本文对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开展培养工程博士试点工作的四个阶段进行了梳理,从招生对象及条件、招生领域及规模、选拔录取方式这三个方面对工程博士招生方案进行了细致分析,对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这四个领域的工程博士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出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指导下,基于国际经验及我国现状,提出了优化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进一步明确工程博士培养目标是希望将工程博士学位获得者培养成为能引领工程技术实现跨越式进步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胜任力角度探讨了工程博士的培养规格,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职业价值观层面、动机层面、特质层面等维度对工程博士胜任力进行阐释。继而指出可从突出工程博士招生选拔的科学性、完善基于多模块的工程博士跨学科课程体系、以高端实践为导向贯穿工程博士培养的全过程和健全工程博士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等方面抓好影响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四个环节。并可从成立工程博士教育联盟、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和重视工程文化育人等方面构建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以期能提高工程博士培养质量,为我国工程博士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博士 工程博士教育 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3;TB-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7
- 1 绪论17-32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7-19
- 1.1.1 研究背景17-19
- 1.1.2 研究意义19
- 1.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9-23
- 1.2.1 相关概念19-21
- 1.2.2 理论基础21-23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23-30
- 1.3.1 国外相关研究23-26
- 1.3.2 国内相关研究26-29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29-30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30-31
- 1.4.1 研究目的30
- 1.4.2 研究内容30-31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1-32
- 1.5.1 研究方法31
- 1.5.2 技术路线31-32
- 2 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32-41
- 2.1 工程博士教育概述32-35
- 2.1.1 工程博士教育的特殊性32-34
- 2.1.2 工程博士教育的动力34
- 2.1.3 工程博士教育的时代价值34-35
- 2.2 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35-36
- 2.2.1 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内涵35
- 2.2.2 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特征35-36
- 2.3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与工程博士培养模式36-41
- 2.3.1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36-37
- 2.3.2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影响37-38
- 2.3.3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是构建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基础38-41
- 3 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国际经验41-57
- 3.1 英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41-46
- 3.1.1 总体概况41-43
- 3.1.2 案例:制造技术工程博士中心项目43-46
- 3.2 美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46-49
- 3.2.1 总体概况46-47
- 3.2.2 案例:密歇根大学制造业领域工程博士项目47-49
- 3.3 荷兰工程博士培养模式49-52
- 3.3.1 总体概况49-50
- 3.3.2 案例:特文特大学机器人技术领域工程博士项目50-52
- 3.4 英、美、荷三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启示52-57
- 3.4.1 培养目标定位明确52-53
- 3.4.2 招生实行严格的申请-考核制53
- 3.4.3 科学完善的工程博士课程模块53-54
- 3.4.4 特色鲜明的工程博士学位论文要求54
- 3.4.5 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54-55
- 3.4.6 健全的工程博士培养管理体系55-57
- 4 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7-94
- 4.1 开展培养工程博士试点工作的四个阶段57-59
- 4.1.1 酝酿阶段57-58
- 4.1.2 筹备阶段58
- 4.1.3 落实阶段58
- 4.1.4 规范阶段58-59
- 4.2 工程博士招生方案的分析59-68
- 4.2.1 招生对象及条件60-63
- 4.2.2 招生领域及规模63-66
- 4.2.3 选拔录取方式66-68
- 4.3 工程博士培养方案的分析68-86
- 4.3.1 电子与信息领域68-73
- 4.3.2 先进制造领域73-78
- 4.3.3 生物与医药领域78-82
- 4.3.4 能源与环保领域82-86
- 4.4 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特点86-90
- 4.4.1 培养目标及规格86
- 4.4.2 招生选拔86-88
- 4.4.3 培养方式88-89
- 4.4.4 课程学习及专业实践89
- 4.4.5 学位论文及毕业要求89-90
- 4.5 工程博士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90-94
- 4.5.1 培养目标及规格90-91
- 4.5.2 招生选拔91
- 4.5.3 培养方式及课程体系91-92
- 4.5.4 专业实践及学位论文92-94
- 5 优化我国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94-107
- 5.1 进一步明确工程博士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94-99
- 5.1.1 总体要求94-95
- 5.1.2 工程博士胜任力及其五个层面95-99
- 5.2 抓好影响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四个环节99-104
- 5.2.1 突出工程博士招生选拔的科学性99-100
- 5.2.2 完善基于多模块的工程博士跨学科课程体系100-101
- 5.2.3 以高端实践为导向贯穿工程博士培养的全过程101-102
- 5.2.4 健全工程博士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102-104
- 5.3 构建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的支撑体系104-107
- 5.3.1 成立工程博士教育联盟104-105
- 5.3.2 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105-106
- 5.3.3 重视工程文化育人106-107
- 6 结论与展望107-111
- 6.1 研究结论107-109
- 6.2 创新点109-110
- 6.3 研究展望110-111
- 参考文献111-118
- 附录1 招生方案分析的文本来源118-119
- 附录2 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分析的文本来源119-120
- 附录3 先进制造领域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分析的文本来源120
- 附录4 生物与医药领域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分析的文本来源120
- 附录5 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分析的文本来源120-12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121-122
- 致谢122-123
- 作者简介1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凤翔;付卫东;赵美蓉;;我国工程博士教育发展的背景、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13年07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虞孝成简介[A];2009'沿海区域产业科技管理研讨会会议资料(部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顾春阳;培养工程博士吉大首批试点[N];长春日报;2011年
2 董碧娟;让企业成为工程博士的摇篮[N];经济日报;2012年
3 董碧娟;让企业成为工程博士的摇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2年
4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会否沦为下一个工程硕士?[N];文汇报;2012年
5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许颖;华工首批工程博士入学[N];广东科技报;2012年
6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孟军;美技术人才培养“缩水”[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陈磊;我国首次面向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卓平;工程博士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18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61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