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19 00:16

  本文关键词:“大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大工程领域 全日制工程硕士 学科交叉 培养模式


【摘要】:为了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知识面过窄、适应面单一的问题,适应未来工程人才"宽口径"培养的发展趋势,扬州大学秉承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理念,在化学工程领域进行了"大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其基本经验或许能为其它高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关键词】大工程领域 全日制工程硕士 学科交叉 培养模式
【基金】: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GZZ13_082);“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与研究”(JGLX14_127)
【分类号】:G643;O6-4
【正文快照】: 传统工程教育过于注重专业化,注重各个工程领域的学科系统性与独立性,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工程人才知识面过窄,适应面单一,这既不适应科技发展综合化和工程实践复杂化的趋势,也不符合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1]其次,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中,企业产品的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2 马涛;何仁龙;;高等工程教育:迎接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从工业界诉求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策略[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2期

3 高磊;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特性、动力及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4 刘华;邢怀滨;;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交叉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会来;;“大工程观”理念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王彩印;霍李江;刘俊杰;;论包装工程专业“大工程观”[J];包装学报;2010年04期

3 于建军;;我国国际工程教育研究现状评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4 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5 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6 孔寒冰;;工程学科知识体的演进与转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7 金国华;金鑫;邓小伟;高梦;;大工程观视角下独立学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8 刘杰凤;周天;韩寒冰;王颖;尹爱国;董宏坡;马超;;大工程观理念下的生物技术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03期

9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陈赵生;;大工程观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本强;周利;蒋启平;;企业嵌入式多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倩;徐娓;田红;张f3玮;沈荣华;王娇琳;;在大工程观指导下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叶民;工程教育CDIO模式适应性转换平台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莉;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问题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成名婵;工程领导力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小明;新型“工程与公共政策”硕士学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周淼淼;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纪颖;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高瑛;理工科大学美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赫;我国高等工程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8 胡珏;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工程训练平台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石芳娟;工程哲学视野下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于淼;美国与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2 李正,李菊琪;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分析[J];高教探索;2005年02期

3 谢和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与新跨越[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9期

4 程莹;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问题、模式与建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11期

5 吴丹青,张菊,赵杭丽,吴光豪;学科交叉模式及发展条件[J];科研管理;2005年05期

6 金薇吟;;学科交叉视角: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塑[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2期

7 李雪飞;程永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其评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8期

8 王玲;;美国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策略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完善工程硕士培养过程 提高培养质量[J];石油教育;2010年02期

2 刘义伦;转变观念 面向工程 突出特色——我校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几点做法与体会[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06期

3 田永娟;;加强过程监控 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J];石油教育;2012年06期

4 张叶青;;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分析[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5 李羽珍;刘美玲;宋梅;;高师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07期

6 杜栋;王钰云;雷凯;蒋亚东;;协同创新背景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3年04期

7 张翔;居沈贵;;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3年01期

8 何木芬;马垒;陈国华;;西部院校材料类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分析与优化[J];科技信息;2014年05期

9 陈海红,姚光庆,周锋德;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10 ;国内外行业动态[J];现代涂料与涂装;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建荣;毕晓君;;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2 王丹平;;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黄维;;面向应用培养具有“三创”能力人才——浅议全日制光电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2007年安全工程硕士培养启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记者 徐风;我国启动标准化研究方向工程硕士培养试点[N];中国质量报;2011年

3 陈贻新 记者 赖红英;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迅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吴建秀;2002年: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年[N];科技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赵三明;潍柴的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战略[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宝敏;拓宽工作思路 突出培养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霍效忠;合工大学位建设又上新台阶[N];安徽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陈敬农;与时俱进育新人[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龚玉玲;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曼菁;基于学生满意度评价的工程硕士培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紫杭;中美工程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年

4 王建荣;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系统性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5 王柏超;理工科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实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黄慧;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7 张良辉;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97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697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a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