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实质性学术团队,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7-08-22 06:01

  本文关键词:依托实质性学术团队,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学术团队


【摘要】:研究生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而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则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结合浙江大学智能化生物产业装备创新团队的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介绍了团队在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认识与实践,具体阐述了团队在指导力量、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培养机制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培养成效。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学术团队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1995年由国家教委发布施行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首次提出“培养模式”一词[1],虽然迄今学界对“培养模式”本身内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要素基本上包含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2]。研究生培养模式往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洪强;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慧;我国教育政策学专业人才培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卜洁;北京地区高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陈聚伟;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陈明飞;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洁;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7 卢英敏;以人为本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郭婷;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雪;培养机制改革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李蓉;我国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静;;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J];成才之路;2008年13期

2 李江;;论研究生创新教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升堂;刘音;;我国研究生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评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0年01期

4 柯勤飞;丁明利;;研究生教育实施“122”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10期

5 王静,金征宇;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和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赵秀敏;;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4期

7 侯健;赵辉;于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的定位与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5期

8 秦玮远;;“借智”引发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赵风;;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2期

10 傅冬和;黄建安;刘仲华;李适;王坤波;肖文军;;茶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李小昱;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周新梁;;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杨应芹;;研究生教育入世的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赵蒙成;;论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李伟杰;;针对研究生自身特点注重教育方法改进[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黄蓉生;;含弘论丛总序——走进新农村[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8 黄蓉生;;总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王亚杰;;如何提高大学的水平[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10 季幼章;张英;张彦秋;董俊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创造力与研究生创造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陶洪光;上海整体改革研究生教育[N];文汇报;2001年

2 通讯员 张丽;分类培养:南开大学研究生教育双轨并行[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 邓勇;服务国家 科教结合 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N];光明日报;2009年

4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龙永筑;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王欢;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N];光明日报;2008年

7 宁志成;完善学位体系 优化结构布局[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罗冰;一个教授能带100个研究生吗[N];科技日报;2003年

9 赵敏;研究生教育中的花盆效应及应对策略[N];中国信息报;2007年

10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殷朝晖;整合培养资源 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3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8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翟慕华;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1981~2005)[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贾改平;中韩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2004年

6 吴庆华;中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中南大学;2002年

7 王磊磊;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8 战弋;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多样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琳林;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与动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唐小洁;我国研究生学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17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17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a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