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初探
本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职业技术教育学 博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跨学科
【摘要】: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内涵、发展及特点入手,深入探讨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的培养目标,分析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培养的具体模式,在此基础上强调根据其学科特点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对跨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人才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学 博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跨学科
【分类号】:G643.0
【正文快照】: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关系最直接的一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逐渐构成了由硕士、博士、博士后组成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格局,它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者。但相对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俞启定;和震;熊晓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以八所高校为个案[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2 陈学飞;传统与创新:法、英、德、美博士生培养模式演变趋势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张继蓉;李素琴;;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历史嬗变与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4 Antonius Lipsmeier;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起源[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成;张国权;罗安伟;葛武鹏;;食品工艺学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2 苗金明;;城市管理与监察(城市设施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张耀嵩;;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王骏飞;;教学型工科高校办出特色的几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8期
5 姚鸿恩,李宗珊,周军,荣湘江,尤桂杰;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姚鸿恩;阎守扶;周军;;办好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的理论与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肖群枝;何蜀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1年08期
8 尹喜;;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及实现路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赵岚蔚;;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10 万玺;应晓跃;白栋;李强;;企业家特质视角下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构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建芬;王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刘元芳;彭绪梅;;国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金苏敏;武文彬;汤洁;;面向就业的热能与动力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的探讨[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马君;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反思与建构[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亚云;社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8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亭;澳大利亚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冰;英国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慧英;基于市场需求导向的财经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惠;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章涤凡;基于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医药创新人才素质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凇麟;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魏蕾;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林鑫;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成效及启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莫明琪;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娇;辽宁省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设置现状与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盛兵;现代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协作式[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2 陈学飞;传统与创新:法、英、德、美博士生培养模式演变趋势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姜大源;职业科学:一门新学科的创立及定位——德国职业教育学理论创新追踪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5期
4 海燕;;中国专业学位知多少?[J];中国研究生;2005年02期
5 张维玺;关于中等职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5年02期
6 刘荣才,章剑青,周丽;我国职业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布局及研究现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7期
7 刘诗能;树伟;;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目标与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慰孙;;博士生培养之我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7年05期
2 刘诗能;2005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综述[J];职教通讯;2005年06期
3 刘晓;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J];高教与经济;2010年01期
4 王力清;王怀英;张晓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石油行业研究生培养的促进作用[J];中国科学基金;2006年03期
5 李晓娟;吴志功;;法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11期
6 凌萍萍;;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及培养机制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10年05期
7 杨国武;李建平;鲁晓军;;关于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双导师制的探索和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年12期
8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点[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郭巍;姚志昆;;完善博士招生体制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6期
10 张鸿莹;;中加两国研究生招考制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2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咏梅;陈少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真;魏雯;林菲菲;;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构建及培养模式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2007年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7 耿青松;;小学教师数学文化观的调查与培养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川;崔碧海;;土木工程“工程建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孙立山;姚丽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10 贺庆棠;李勇;张敬;;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3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张蕾;“校内外双导师”打造合格音乐教师[N];音乐周报;2008年
7 申琳 罗静;南京大学探索“2+2”培养模式[N];人民日报;2006年
8 黄豁;全国8000名大学生报考重庆村干部[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记者 郑荣 通讯员 刘人嘉;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小伟;别让体育研究生缺少含金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4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8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万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马爱民;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教育博士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四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5 张心雨;体育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培养体系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6 韩莹;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高远;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欢春;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及其培养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23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2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