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哈佛大学 博士研究生 科学研究 科研训练 训练方式
【摘要】:博士研究生是高层次专业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自19世纪德国大学改革以来,科学研究成为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此后,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科研训练的过程,通过科研训练来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科研意识和塑造科研精神。科研训练方式在博士生培养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好的方式可以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1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主要职能,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哲学博士成为培养新一代学者的重要途径。随着德国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其“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德国大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主要有教学-习明纳方式和教学-实验室方式。德国大学的强大,吸引了美国的注意,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众多美国大学纷纷借鉴和学习德国大学的经验。通过留德学生和德国外教的影响,德国大学的科研训练方式在哈佛大学开始扎下了根。经过几代人不断地改革努力,并结合本国实际不断创新,在一个多世纪后,哈佛大学终于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目前,哈佛大学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 哈佛大学的科研训练方式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理念。课程可以自由选择;学生在实验室轮转的过程中,选择导师和研究实验室;课程学习和实验室轮转期间随时有指导老师加以指导。“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博士研究生可以有很多与老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在科学研究中得到科研训练,跨学科研究也非常普遍。在实验室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中,导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论文指导委员会共同指导。参加习明纳、进行实验室轮转、参与研究项目、撰写学位论文和指导老师指导是主要的科研训练方式。 本文通过对哈佛大学的文献资料和大学网站信息的搜索分析,对其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19世纪德国大学对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的影响,主要从训练理念的影响、训练形式的影响、影响的途径这些方面进行了分析,哈佛大学从德国大学那里借鉴了很多经验,为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总结概括了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主要方式,包括:课程中的科研训练方式、实践中的科研训练方式、指导老师指导和其他科研训练方式;最后,总结了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的特点,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哈佛大学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哈佛大学 博士研究生 科学研究 科研训练 训练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论9-17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10
- 二、文献综述10-14
- 三、概念界定14-16
- 四、研究方法16-17
- 第一章 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的历史探析17-29
- 一、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的开端17-18
- 二、近代德国大学的影响18-29
- 第二章 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主要方式29-42
- 一、课程中的科研训练方式30-32
- 二、实践中的科研训练方式32-37
- 三、指导老师指导37-39
- 四、其他科研训练方式39-42
- 第三章 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的特点42-45
- 一、注重大量文献阅读和课堂讨论42
- 二、科研训练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42-43
- 三、指导老师指导全面43
- 四、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43-45
- 第四章 比较与启示45-48
- 一、改善课程教学方式,,加强课程中的科研训练45
- 二、改善基础设施,加强实践中的科研训练45-46
- 三、改善导师指导方式,加强导师指导46-47
- 四、建立定期考核监督制度,加强学位论文的指导与监督47-48
- 注释48-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绍辉,任先达,雷兵;制约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杨荣丽;;哈佛大学办学思想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3 李志峰;周璇;;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其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郭继民;;博士生创新教育之我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胡四能;;21世纪博士教育的目的及其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6 屈晓婷;姚念龙;;哈佛大学理念与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8期
7 张小明;在哈佛感受教与学[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1期
8 R·阿特肯森;W·博兰皮得;余慧萍;赵炬明;;科学研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3期
9 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10 郑晓齐;王绽蕊;;试析美国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陈利民;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放;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2 潘文利;美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燕妮;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张蕾娜;中美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朱静然;美国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王筱蕾;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科研资助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田联进;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唐维同;我国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制度制约与制度变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44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84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