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创新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
本文关键词:论学术创新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
【摘要】:学术创新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中国在21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高校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学术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选拔招收学术创新型硕士研究生,是高校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步。 本文首先对学术创新型硕士研究生进行了界定和甄别,然后考察了我国和国外研究生招考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的现状,指出了目前的统一考试制度和推荐免试制度在选拔学术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弊端。最后,作者希望通过对现行两种研究生招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创造一种学术创新型人才的科学选拔机制。文中具体提出了改革所坚持的原则,希望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认为,两段制的招考模式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学术创新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应向着完善两段制模式的方向前行。作者强调在两段制招考模式中应体现“面与点结合,一般与特殊兼容”,并把对学术创新型人才的甄别指标和方法纳入到招考实践中来。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招考制度 学术创新型 人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20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文献综述9-17
- 1.3 预期研究目标17-18
- 1.4 研究思路和步骤18-19
- 1.5 可行性和创新点19-20
- 2 学术创新型研究生的界定及甄别20-27
- 2.1 学术创新型研究生的定义20
- 2.2 学术型创新型硕士研究生的甄别20-27
- 3 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27-34
- 3.1 各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的比较27-29
- 3.2 在硕士研究生招考环节区分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意义29-30
- 3.3 推免及统考在选拔学术创新型人才功能上的比较30-34
- 4 当前我国学术创新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的缺陷34-39
- 4.1 推荐免试制度的弊端34-35
- 4.2 统一考试制度的弊端35-37
- 4.3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37-39
- 5 学术创新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39-43
- 5.1 公平性原则39-40
- 5.2 经济性或高效性原则40-41
- 5.3 科学性原则41-42
- 5.4 安全性原则42-43
- 6 对于学术创新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的建议43-51
- 6.1 目前学者提出的三种招考模式43-45
- 6.2 两段制是学术创新型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45-48
- 6.3 两段制招考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8-51
- 结束语51-52
- 注释52-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玉,韩成宇;PDCA循环及其在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杨淑华,马永斌;改革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录取工作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 王黎辉,葛仁福;浅谈创新性学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5 张文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08期
6 刘现军;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的科学性[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6期
7 易长求;;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孟万金;研究生选拔考试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江苏高教;2001年03期
9 何杰,朱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3年03期
10 江莹;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理论思考与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巨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齐艳霞;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姚龙琴;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D];河海大学;2006年
4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大学;2006年
5 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张婷婷;从学缘看学术型体育研究生招生培养[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7 吴苏芳;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威;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大学教育环境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巨玉霞;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53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85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