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6:14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加坡 泰国 研究生 培养模式


【摘要】: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是向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迫切需要。 我国与东盟地理相近,文化相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各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研究生教育培养理念更加趋向多元化、多样化。其中,新加坡和泰国在东盟国家中经济与教育的发展都趋于领先的地位,与我国也有着多方面的合作与创新,而对其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并未在我国学术界引起重视,更别说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研究新加坡、泰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对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中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将大有裨益。 本文主要以东盟国家中的泰国与新加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为切入点,论文研究过程中遵循历史与现实、国际与本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从四部分对新加坡、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引论,首先从总体上阐述论文问题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解析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为本论文研究构成基本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新、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比较,为全文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比较的基准。第三部分对新、泰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深刻的剖析,阐述了新、泰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培养评价上的具体状况,为进一步特点分析与比较借鉴做出铺垫。第四部分则是最后两章,探析了新加坡、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为我国做出借鉴和启示:1.加大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投资;2.学以致用,因材施教;3.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4.调整研究生培养年限;5.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如积极调整留学生政策,因地制宜,加强中国—新、泰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等。本论文希望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加坡 泰国 研究生 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9
  • (一) 选题缘由10-11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1. 有利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11
  • 2. 有利于加强中国与新加坡、泰国教育上的睦邻合作11-12
  • (三) 相关概念解析12-13
  • 1. 研究生12
  • 2. 培养模式12
  • 3. 研究生培养模式12-13
  • (四)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3-17
  • 1. 国内的研究现状13-16
  • 2. 国外的研究现状16-17
  • (五) 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17-19
  • 1. 研究方法17-18
  • 2. 主要框架18-19
  • 一、新加坡、泰国研究生教育比较的基础19-27
  • (一) 地理位置的毗邻性19
  • (二) 政治文化的相通性19-20
  • (三) 教育投资的经济实用性20-22
  • 1. 新加坡的教育投资与发展20-21
  • 2. 泰国的教育投资与发展21-22
  • (四) 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性22-23
  • (五)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源性23-24
  • (六) 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24-25
  • (七) 研究生学位类型的相似性25-27
  • 1. 新加坡研究生学位类型25
  • 2. 泰国研究生学位类型25-27
  • 二、新加坡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剖析27-34
  • (一) 培养目标27
  • (二) 培养方式27-32
  • 1. 招生选拔27-28
  • 2. 培养年限28-29
  • 3. 课程与教学29-31
  • 4. 导师制31
  • 5. 科学研究31-32
  • (三) 培养评价32-34
  • 1. 课程考核32
  • 2. 毕业要求32-34
  • 三、泰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剖析34-39
  • (一) 培养目标34
  • (二) 培养方式34-37
  • 1. 招生选拔34-35
  • 2. 培养年限35
  • 3. 课程与教学35-36
  • 4. 导师制36-37
  • 5. 科学研究37
  • (三) 培养评价37-39
  • 1. 课程考核37-38
  • 2. 毕业要求38-39
  • 四、新加坡、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39-45
  • (一) 新加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39-42
  • 1. 灵活的课程模块系统39
  • 2. 有效的教学方式39
  • 3. 科学的评价体系39-40
  • 4. 持续性的教育投资政策40
  • 5. 一体化的产研学40-41
  • 6. 国际化的发展模式41-42
  • (二) 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42-45
  • 1. 私立补充式教育模式43
  • 2. 灵活的入学方式43
  • 3. 充足的教育经费43
  • 4. 弹性学制与特色课程43-44
  • 5. 积极发展国际教育合作44-45
  • 五、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45-50
  • (一) 加大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投资45
  • (二) 学以致用,,因材施教45-46
  • (三)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46
  • (四) 调整研究生培养年限46-47
  • (五) 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47-50
  • 1. 重视研究生外语教学47
  • 2. 鼓励师生跨国联合培养47
  • 3. 引进国际性教材和课程47-48
  • 4. 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48
  • 5. 积极调整留学生政策48-49
  • 6. 因地制宜,加强中国—新、泰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49-50
  • 结论50-51
  • 注释51-55
  • 参考文献55-59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59-60
  • 致谢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红菊;;人生最好的教育——《高等教育》赏析[J];青苹果;2003年Z1期

2 夏学花;;现行研究生资助体系述评——以复旦大学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1年06期

3 洪成文;;北京有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欠缺高等教育的高度[J];留学生;2010年06期

4 石碧琼;;高等教育民营化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5 尹建敏;;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6 范微娜;;浅谈中国社会分层下的高等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7 何军;;浅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J];快乐阅读;2011年18期

8 谢遐龄;;高等教育若干问题之我见[J];群言;2011年08期

9 杨卓;;高校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10 易灵;;接受高等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研究[J];华章;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栾奕;;高等院校开办医学编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A];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C];2005年

7 陈煜;叶祥凤;;高等学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若干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魏中华;陈雪梅;边扬;赵晓华;;浅谈交通工程专业的创造教育[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但昭彬;;简析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何力;秦和:为学生提供最负责的高等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8年

3 吴晶 赵超 郭曼桐;高等教育“211工程”实施成效显著[N];农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志华;30年高等教育硕果压枝[N];伊犁日报(汉);2008年

5 张明平 姜木金;高校应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社会公民[N];镇江日报;2008年

6 万圣兴;切实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N];光华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陈欣然;本市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N];天津教育报;2008年

8 记者 李鹏翔;高等教育也“应试”,期末“突击”就过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本报记者 徐敏;高等教育:扩容后更应协调发展[N];解放日报;2009年

10 张正瑞;高等教育应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N];吉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8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5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7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10 董新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政府间财政责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5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75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2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