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格类型和学习方法的影响兼职MBA学生学业表现主要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6 16:48

  本文关键词:基于性格类型和学习方法的影响兼职MBA学生学业表现主要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 性格类型 学习方法 学业表现


【摘要】:对管理学科概念和理解的运用对管理学研究生的教育培训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通常在行业中担任着对智力具有较高要求的职位,如咨询师、市场研究者、广告商、政策制定者、首席执行官等等。因此,人们也常常期望他们采用深层式学习方法,以取得更高的学业表现。过去的研究已经很好地表明了,深层式/表面式学习方法与性格类型在描述学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学习经验,以及在理解学生教育成就差异方面,都是一种重要构念。 管理学研究生通常都被要求超越死记硬背技能这样的表层式学习方法,而要培养出针对其教育经验与性格发展的更深层的研究和分析技能。然而,尚不清楚为什么一些MBA学生能够比另一些人获得更高的学业表现。对此而言,个体的性格反映了个体与其环境互动的方式,也是一种决定个体所具有经验的数量与本质的因素,以及他们如何解释这些经验的因素。更进一步,在五因素(Five-Factor Theory)理论中,性格被视为一种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个人特征适应通过一种能够调节其性格品质和经验的动态过程得到培养。其中一种动态过程就是学习。因此,一个人的性格品质被认为是其未来培训和学习成绩的良好预测指标,因为性格品质在人的整个生命中都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 从这个视角出发,本研究旨在检验兼职MBA学生的性格类型与学习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描述它们对这些管理学研究生成绩的影响。本研究发现,MBA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其以大五(Big Five)特征显示的性格类型,以及它们采用的学习方法(深层式/表层式)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关系。 由于在当今商业环境中的激烈竞争,MBA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多个领域的知识,例如会计、营销、财务、经济、管理、以及信息系统,还需要学习团队合作的技能,沟通与领导力也是他们大量培训中的一部分。此外,他们还被要求能掌握处理国际商务、多文化、并购等方面的技能。因此,以一种更加深刻的方式完成MBA教育是一个真正的挑战。这对于一个需要全职工作的兼职MBA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还需要供养家庭,只能在晚上或周末上学来攻读学位。在这种情况下,在更少的时间里以更高的效率学到这些技能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由于相对较低的入学资格和动机,在一些情况下,兼职MBA学生被认为会比全职MBA学生表现得差。在本研究中,我们无意对两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只认为兼职MBA学生的成绩与它们的个体性格类型和学习方法有关。MBA学位是从技术岗位加入管理层级的一个必要条件,带着获得学位的强烈愿望,兼职MBA学生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认为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年龄相对较大、因较强的动机而更加成熟、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认真程度。 尽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兼职MBA学生仍然会面临一些因素使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学业表现结果(即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功,表现为等级与学分)的努力受到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性格类型和学习方法会显著影响兼职MBA学生的学业表现。有时,这些研究生会由于逐渐增加的工作负担和学习压力而以一种不同于教材设计者的方式不恰当地使用教材。尽管上同样的课,也受教于同样的教师,他们也会因多样的性格特征而在处理学习任务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例如,自觉的和外向的学生更可能采用一种深层学习方法以在学业上表现突出,而那些情绪高度不稳定的学生更可能采用一种表层学习方法,这种方式常常带来负面的或者较低的学业表现。 鉴于这些学生中的差异,以及那些希望培养高素质MBA的MBA计划利益相关者的努力,研究MBA学生的性格类型与学习方法对学业表现的影响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的MBA培训计划更加显著,因为在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了管理教育发展的方式,学生们也刻板地变成了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者,只会用知识的吸收来掌握一些准则,而不会批判性分析。以前的一些研究认为语言方面的困难、个体性格品质以及过去的社会化经验可以部分地解释在大中华区学生们对学习环境变化的抗拒。然而,这些可疑的主张都源自一些报告,这些报告把亚洲学生视为消极的、充满抱怨的“死记硬背的学习者”,而这与传统的儒家信念其实是相反的,传统的儒家信念无论是对教育的学习方面还是对教育过程本身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此外,由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在社会经济与全球环境,在学习和教学方式,以及那些会影响学校组织、课程和评价方式的教育改革中带来的变化,那些把中国学生视为消极的死记硬背学习者的刻板印象就需要进一步质疑了。另外,以第二语言学习也会导致一种表层式学习,而那些中国学习者死记硬背式学习的传闻,也可以用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环境,而不是学生固有特征来解释。结果,中国本土的MBA学生由于其自己的教育与文化情境,被认为要通过他们的第一语言来掌握课程内容与概念。 尽管上述的主张还需要进一步地批判,文化情境对学习存在重要影响已经是一种公认。因此,考察不同的学习方法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的应用与成果的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本研究根据Biggs的“3P教育、学习模型”构建了一个概念性框架。该模型把学生学习视为一个整合的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预测因素、过程因素、以及产出因素。预测因素是指那些在真正投入到学习之前就存在的变量,例如过去的知识、智力、价值观和性格特征等。过程因素包括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因素,即学生们学习的动机和战略。产出因素是指学生们学习结果的性质,例如学业表现指标和学习技能的发展。 本研究的代表性样本包含了208个兼职MBA学生,他们从2010年到2011年参加了由浙江大学提供的MBA教育。浙江大学MBA中心允许来自多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者,一边工作,一边通过在夜晚和周末的兼职MBA学习来获得学位。因此,这项培训计划在整个中国公认的完善程度,以及它与这所名牌大学的关联,都使其成为本次研究的一个好模型。 专门为研究生们开发了一个良好的新问卷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努力与技能。因此,我们选择从那些来自不同样本的,经过检验的,其信度和效度都已经建立的问卷中选择可用的问卷。已经存在一些问卷来度量大五性格品质和学习方法,它们都是标准化的、经过检验与确认的,例如国际性格题库(the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Item Pool)中的短版五因素性格量表(Five-Factor Personality Inventory),以及修订版的R-SPQ-2F (Revised-Student Process Questionnaire-2Factors)量表。这两份问卷都被本研究所采用以度量兼职MBA学生的性格变量与学习方法。 关于学生的学业表现,很显然一种系统的度量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比较学生们在其教育经历的开始和结束时的竞争力的差异。在MBA学生的情况中,入学考试与累积成绩点可以反映学生在其学习计划的周期中的总体表现,可以成为他们学业表现的最佳指标。 研究发现显示出大五性格品质和学习方法对兼职MBA学生的成绩有显著影响,我们也通过对本研究框架的实践解释对其加以阐述。大五性格品质与学习方法直接相关。对深层式学习策略的采用直接受到三种性格的影响,即外向性、自觉性、以及开放性。通过分析发现,五种性格品质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直接相关,而后者又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表现。那些在外向性、自觉性、开放性品质方面有较高分数的兼职MBA学生可能会取得较高的学业表现。另一方面,那些在亲和性、情绪不稳定性品质方面有较高分数的学生则可能取得较低的成绩。 除了在亲和性的结果方面,这些研究发现都显示出研究期望与假设检验之间的匹配。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兼职MBA学生的性格类型与学习方法之间的关联可以显著影响他们的成绩。因此,对兼职MBA学生的性格类型与学习方法之间联系的理解可以为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带来有用的启示,使其开发恰当的培训策略以提高这些管理学研究生的成绩。除了学习环境等因素,也需要考虑其他方式来提高MBA学生的深层式学习,因为这种方式会积极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例如,让这些学生注意到他们的性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这是一个又去的发现,因为似乎MBA教育体系并不会照顾哪一种特别类型的学生。然而,对学习任务的感知与学生的态度有关,也为教育者依靠学生的性格类型影响他们的态度提供了一个机会。 此外,本研究的发现或许会挑战那种死记硬背的中国学习者的传闻,这种印象可以被课程性质和教育环境解释,而不是学生固有的特征。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推导出一些结论:首先,MBA学生的性格品质对其学习方法有强烈的影响。其次,根据采用五因素模型的度量,应答者们之间的性格差异很明显。再次,兼职MBA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性格类型和学习方法显著相关。尽管本研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对那些希望就性格与学习方法在提高MBA学生成绩中的作用进行更多研究的应用研究者而言,本研究的结果还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商管理硕士 中国 性格类型 学习方法 学业表现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3;F0-4
【目录】:
  • Acknowledgments5-6
  • 摘要6-10
  • Abstract10-16
  • 目录16-18
  • 图目录18-19
  • 表目录19-20
  • 1 Introduction20-26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20-22
  • 1.2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2-24
  • 1.2.1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study22-23
  • 1.2.2 Research purposes and design23-24
  • 1.2.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24
  • 1.3 The thesis chapters' outline24-26
  • 2 Literature Review and Hypotheses Formulation26-44
  • 2.1 Introduction26
  • 2.2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26-27
  • 2.3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is study27-30
  • 2.3.1 3P Mod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27
  • 2.3.2 Presage phase27-29
  • 2.3.3 Process phase29-30
  • 2.3.4 Product phase30
  • 2.4 Personality and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30-35
  • 2.5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35-39
  • 2.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pproaches to learning39-44
  • 3 Methodology44-60
  • 3.1 Introduction44
  • 3.2 Research design44
  • 3.3 Review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its Hypotheses44-48
  • 3.3.1 The research questions44-45
  • 3.3.2 The research main hypotheses45-46
  • 3.3.3 The research control variables46-48
  • 3.4 Analytical Techniques48-49
  • 3.5 The Research Setting49
  • 3.6 Participants49
  • 3.7 Measures and 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s49-60
  • 3.7.1 Measures of Personality49-51
  • 3.7.2 Rational for using the R-SPQ-2F51-53
  • 3.7.3 The questionnaire composition53-56
  • 3.7.4 Performance score significance56-57
  • 3.7.5 Ab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57-60
  • 4 ReSults60-72
  • 4.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Demographic Data60-62
  • 4.1.1 Participants' Profile60-61
  • 4.1.2 Respondents' Majors61-62
  • 4.1.3 Respondents' scoring achievements62
  • 4.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62-72
  • 4.2.1 Internal reliability of the study construct62-63
  • 4.2.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s for all variables63-65
  • 4.2.3 Demographic Comparison65-66
  • 4.2.4 The model's goodness of fit66-72
  • 5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72-78
  • 5.1 Introduction72
  • 5.2 Discussion of the findings72-75
  • 5.3 Implication for the study75
  • 5.4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75-76
  • 5.5 Conclusion76-78
  • References78-94
  • Appendix A94-102
  • Appendix B102-104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0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根书;;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04期

2 陆根书;;课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大学生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会琴;《真空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2 黄寿孟;远程教育网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探讨[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83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83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f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