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先: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
发布时间:2022-02-10 06:24
在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中,以德为先是核心理念之一。强调治国安邦和人格塑造是这一理念的目的,"孝"以为本、"义"之正气、君子内涵、克己复礼等德育内容充分反映了这一核心理念,环境熏陶、身教示范,自我批评、反省内求,及早施教、早教早管、启蒙教育、书院传授等教育方法值得传承创新并在现代教育中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教育观察. 2019,8(38)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以德为先思想的目的
(一)治国安邦,维护统治者统治
(二)人格塑造,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二、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以德为先思想的内容
(一)“孝”以为本
(二)“义”之正气
(三)君子内涵
(四)克己复礼
三、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以德为先思想的方法
(一)环境熏陶,身教示范
(二)自我批评,反省内求
(三)及早施教,早教早管
(四)启蒙教育、书院传授
四、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以德为先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及早施教,三教结合
(二)言传身教,榜样学习
(三)环境熏陶,氛围育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书院德育人际环境及其当代启示[J]. 明成满,鲍翠翠,赵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9)
[2]朱熹格物致知的哲学研究[J]. 宏格尔珠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09)
[3]古代书院的德育教育实践及其当代启示——以古代陕西书院为例[J]. 寇杰,赵永明,陈选华.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4]传统蒙学历史教材的编纂特点及借鉴意义[J]. 缪增. 华夏教师. 2018(28)
[5]中国传统蒙学中的德育思想研究[J]. 冯文全,张倩,马星光. 教育评论. 2016(06)
[6]浅析古代家庭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 孙晓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7]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思想的意义[J]. 李兴.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02)
[8]论中国古代的政教合一及其冲突[J]. 惠吉星.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04)
博士论文
[1]岳麓书院德育研究[D]. 李盛幸.湖南师范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 王娟莉.西安理工大学 2018
[2]宋元明清时期道德类蒙养教材的基本特征及价值意蕴研究[D]. 白少霞.东北师范大学 2017
[3]中国古代书院的德育环境研究[D]. 张文倩.安徽工业大学 2015
[4]朱熹理欲观研究[D]. 黎永新.广西民族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18407
【文章来源】:教育观察. 2019,8(38)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以德为先思想的目的
(一)治国安邦,维护统治者统治
(二)人格塑造,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二、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以德为先思想的内容
(一)“孝”以为本
(二)“义”之正气
(三)君子内涵
(四)克己复礼
三、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以德为先思想的方法
(一)环境熏陶,身教示范
(二)自我批评,反省内求
(三)及早施教,早教早管
(四)启蒙教育、书院传授
四、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以德为先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及早施教,三教结合
(二)言传身教,榜样学习
(三)环境熏陶,氛围育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书院德育人际环境及其当代启示[J]. 明成满,鲍翠翠,赵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9)
[2]朱熹格物致知的哲学研究[J]. 宏格尔珠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09)
[3]古代书院的德育教育实践及其当代启示——以古代陕西书院为例[J]. 寇杰,赵永明,陈选华.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4]传统蒙学历史教材的编纂特点及借鉴意义[J]. 缪增. 华夏教师. 2018(28)
[5]中国传统蒙学中的德育思想研究[J]. 冯文全,张倩,马星光. 教育评论. 2016(06)
[6]浅析古代家庭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 孙晓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7]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思想的意义[J]. 李兴.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02)
[8]论中国古代的政教合一及其冲突[J]. 惠吉星. 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04)
博士论文
[1]岳麓书院德育研究[D]. 李盛幸.湖南师范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儒家德育思想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 王娟莉.西安理工大学 2018
[2]宋元明清时期道德类蒙养教材的基本特征及价值意蕴研究[D]. 白少霞.东北师范大学 2017
[3]中国古代书院的德育环境研究[D]. 张文倩.安徽工业大学 2015
[4]朱熹理欲观研究[D]. 黎永新.广西民族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18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3618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