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摄影在基层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摄影术的诞生与意义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宣布,L·达盖尔银版摄影术诞生。摄影形像的产生,对法国,进而对世界整个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摄影形像使人们摆脱了唯有通过主观绘画获取图像的方式,并给人以真实和可信的感受。由此激发了人们以摄影形像传播真实信息的欲望。一百多年来,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同时还带了新的文化。作为工业文化的先锋,摄影大大拓展了形像思维的空间,使图像能够替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摄影开创了能够直接通过图像来获得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科学及艺术信息。摄影为现代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2摄影的磷间与情感摄影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的瞬间。古往今来,有多少震憾人心的历史事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有多少迫人深思的现实问题,绚丽多姿的生活情趣,怎样使它历历在目永驻眼前,而不至于象过眼云烟一样消逝无影无踪呢?
只有摄影。卡蒂尔一一布列松说:“天下事莫不各有其决定性瞬间”,“要把眼睛、头脑和心灵放在一条瞄准线上,这条瞄准线和现实世界相扣的一刻,就是决定性的-N”,“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瞬息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摄影是瞬间艺术,瞬间是摄影的精髓,数码技术为摄影后期加工提供方便,但对于摄影瞬间性的确定却是无能为力。
摄影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世界性的共同语言,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就像人们用语言来说话,用文字来书写,作家用小说来传递自己的观点,画家用画笔描绘生命的色彩,歌手用歌声传递内心的情感,摄影家用的只有相机去捕捉生活那瞬间的点点滴滴的美,那偶尔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捕捉生活那瞬间的点滴,把瞬间化为不朽,是摄影家们的最高境界。摄影远不是有人说的“只是按一下快门而已”,它是通过一定的画面形象表达出摄影者对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传达出其爱、憎、褒、贬的感情。
3摄影的认识与应用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器材升级换代的飞速时代,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只讲究新式相机,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工具,一种保留形像的工具,留影、留念。如果没有留下感情又有什么用,只能算是一个凭证,没有多大意义。古往今来,但凡功成名就的摄影师,人们都会记住他们的作品而非其相机,名家们使用的器材大多在当时都不是最好最贵的,而今天最好最贵的相机大多要靠摄影名家来宣传。对于摄影技艺精湛的人来说,相机永远是实现构思的工具,对于热衷烧器材的人来说,相机只是个高级玩具。
Ps属于二次创作,过于强调那是不可取的。有的摄影者单纯追求摄影技术技巧,重点放在后期制作是不对的。后期制作只不过是美化原作而已。我们知道,一张有冲击力、有感染力、有生命力的好照片,一定不是通过Ps出来的。
当然,摄影也不能不讲究技术。至于技术,只要多加学习,多看书、多实践、多观摩,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把一般技术掌握好。“技术掌握”,笔者认为,首先要掌握的是曝光技术。
所谓“曝光”, 简单地说就是在调好光圈与快门速度,按下快门,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光线通过光圈的光孔使胶片感光,即是摄影曝光。然后是构图技术。所谓“构图”,就是构成画面,确定画面中的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一线条、光线和影调结构上完美的画面。构图除了上述一些要求外,更应包括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从主题思想的确定到画面艺术形象的完成。摄影构图的意义,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再者就是用光布光技术。光线是摄影的必要条件。没有光线,摄影便无法进行.运用光的造型,也就是运用光源,简称用光。布光就是利用光源完成艺术造型这个任务,以便在照片的两度平面上表现立体的三度空间世畀。总之,不论室内或室外,巧妙的运用光线都能使照片达到有明暗、凹凸、影调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
笔者认为,掌握好摄影技术技巧后,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多读些书,熟悉祖国的艺术传统和世界各国的文化,笔耕论文新浪博客,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更新创新理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摄影本末不异倒置。摄影不是时尚,不需要攀比,把握好自己的设备,融入更多的思想,才能使我们的摄影艺术达到更高境界。
摄影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观察,提练主题而且要不畏艰险,不怕劳累,现场抓拍。要拍到一幅好作品,常常是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情况下完成的。
所以要有为何而拍,如何去拍的理念,才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成果。摄影也是心境的修练,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它是“润物细无声”的感触。只要我们真正认识了“摄影”,拿起相机才能随心所欲地拍摄。
摄影创作经验有感。随着年龄的增大,经验的不断丰富,逐渐确定摄影是表现,而不是再现。结合实际工作来看,成果尤为突出。就笔者近几年拍摄获得国家级、区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资料中感觉到:一是所取得的成绩不是单纯凭借技术和工具、简单地按按快门,而是提升为一种创造性复杂的精神劳动。二是在拍摄中不断探索,不断提练,不断总结,将这些眼前珍贵的景像尽可能拍摄得更突出、更精彩、更有生命力。用罗丹的话来说:“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广西宾阳县“宾阳炮龙节”一一中国“狂欢节”(2008年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该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通过深入挖掘,适度利用和开放,每年举行“百龙舞宾州(宾州:县政府所在地地名)”的大型活动。活动前一天(农历正月初十),要进行一次舞炮龙表演比赛。要想在年复一年的表演比赛中,在大量雷同的拍摄里拍出有新意的作品,就要用眼睛、用心灵、用脑子去感受眼前的美。笔者认为,首先要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加以更新理念,要用艺术来审定什么该拍,什么不该拍,又如何去拍这个环节,也就是大概的拍摄方案;其次,要抓住炮龙表演赛场景大,人员多,动作速度快的特点,拍摄时需要追随跟踪,如果想拍摄慢速且动感强烈效果的画面,则必须使用三脚架;再次,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创新技法、尝试“三度”,即寻找不同的高度、角度和速度来进行拍摄。高度,采用正侧光或侧面光拍摄宽广全景,能体现出舞炮龙场面的立体感和恢弘庞大的气势;角度,采用仰角拍摄,能让照片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速度,使被摄体虚化的线条从静止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进而增强画面的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在许多不同题材的项目拍摄中,也要有不同的拍摄方法,不要千遍一律。比如,宾阳“八音”的拍摄,艺人表演非常投入并且表情丰富,除了对主体瞬间表情的抓取时,还巧妙突出演奏的器乐,使得画面形成情景交融的戏剧效果:又如,拍摄宾阳“老窍”故事,因为是故事,传承人讲得有声有色且手舞足蹈,十分恢谐,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抓取现场气氛,这样出来的照片才富有感染力; 再如,拍摄宾阳宾卅蒙村竹帽(用竹编织成帽子的产品,),这个项目属于手工技艺。因为是手工技艺就要重点突出“技艺”,而且主要由老艺人来完成,所以应在老艺人的手法上下功夫。在抓取老艺人手艺的同时,笔者也运用了成品和半成品作衬托,使其起到了羽羽如生的作用,突出了主题,提高了画面的感染力。总之,不管用何种拍摄方式,拍摄何种场景,我们都要自行去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拍摄风格。同一题材,不同的拍摄技巧,出来的效果也都各有特色。笔者认为,不管采取怎样的拍摄方式和技巧,都应该围绕照片的主题思想去开展。只有认识了这点,我们才不会去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我们才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与地,你才会成功。
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和民间技术的根基还是在乡村,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其中的不少颇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项目,从人人耳熟能祥,逐步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有的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用摄影等手段留下尽可能多的影像资料,也显得日益紧迫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影像资料的拍摄收集整理。因此,摄影在这里应该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笔者认为摄影的重要性之一就是发挥其社会作用和宣传作用。因为,摄影是一种传播方式,它借助予观众的欣赏,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谐社会中,作为文化馆一名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地拿起相机,去拍摄我们身边及周围健康精彩新鲜神奇的事物和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图片资料宣传,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只有这样我们老百姓的身心才得以陶冶,我们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和民间技艺才得以传承,得以发扬光大。我们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美好。
本文编号:4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