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土地及房产市场的困局
本文关键词: 土地特殊属性 土地市场 安居产品 土地及房产政策 财产确权与交易 土地改革路径 出处:《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民"安居"是社会安定、民心稳定的基础。政府在制定土地开发及房屋建设、供应、服务、管理的政策及法令时,应当遵循三个法则:一是土地特殊的资源属性法则,政府应当充分考量土地具有超级的自然属性、不可替代的对其他资源及资产的承载属性和政治属性;二是土地的社会学法则,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到公民只有"安居"才能"乐业"的基本生活准则,要通过税收、补贴、金融等调控策略,使全社会的安定和谐建立在公民公平合理地分享土地资源及房屋产品的基础上;三是经济学法则,政府应当在尊重经济发展及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兼顾土地的商品属性及社会属性,合理把控市场无形之力与政府有形之力的均衡点,既不能一味放纵房地产商的市场化开发行为,也不能对土地资源管控得太过僵化死板,以保障社会各阶层安居乐业为原则。这三个属性决定了:政府面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安居"诉求,应研究制定尽可能公平、透明、合理的房产建设、供应、配置与管控政策,使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可以拥有适合其消费能力及消费形态的安居之所。
[Abstract]:"people living in peace" is the basis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people's hear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llow three principles when formulating policies and decrees on land development, housing construction, supply, service, and management: first, the law of the special nature of land resourc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super nature of land, the irreplaceable bearing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 of other resources and assets, and the sociological law of l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profoundly realize that citizens can only "live in peace" in order to "enjoy their basic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y should adopt tax, subsidy, financial and other control strategies. So that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the whole society is based on the fair and reasonable sharing of land resources and housing products among citizens; thirdly, the economic principl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spe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 law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mmodity and social attributes of the land and the balance point between controlling the invisible power of the market and the tangibl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we can neither blindly indulge the market-oriented development behavior of the real estate developers, nor can we control the land resources too rigidly and inflexibly. These three attributes determine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udy and formulate as fair, transparent and reasonable policies as possible for housing construction, supply, allocation and control in the face of the demands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So that the people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can have a suitable place for their consumption ability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作者单位】: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分类号】:F301;F29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邓蕾;;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J];能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2 康燕;陈伦远;;试论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法律属性——以我市检察机关办理土地承包纠纷抗诉案件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2年13期
3 祝之舟;;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重构——基于对“组有村管”模式的批判与反思[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李宏伟;;我国的宏观调控与国家干预理论——读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随想[J];西南金融;2008年02期
5 汤奋;;浅析国防土地资源要素的特性[J];中国市场;2011年18期
6 郭光浩;;科斯的产权理论与中国产权改革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8期
7 杨小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杨小凯、江濡山谈话录[J];战略与管理;2002年05期
8 郭杰;;浅析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J];知识经济;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勇;白永秀;;农地制度改革:农民自主选择的“土地换保障方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吴军;程钰;;基于影响因素角度和时间序列模型的耕地资源目标预测研究——以山东省安丘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朱志玲;张晓晨;;银川市土地利用时序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文博;夏敏;;基于信息熵和灰关联分析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以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5 刘淑春;;中国农地产权改革模式比较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6 贾慧;周国富;李守乾;;贵州省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7 王俊;;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0期
8 樊伟;谢君;;浅谈通辽市开鲁县土地“四项整治”规划的情况及建议[J];北方经济;2011年20期
9 郭欢欢;李波;侯鹰;;基于土地功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严卿;;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研究述评——基于农民权益的视角[J];武陵学刊;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时红秀;张亦工;;合作定价权:农民如何提高对土地的产权实施能力[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许可;;从法律博弈论看土地所有权制度设计——以征地补偿为中心[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上官丕亮;;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思路——借鉴联邦制经验[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4 夏永祥;殷杰;卢晓;;流失的地权及相关的思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罗桥顺;党红;贺裕斌;汪斌;;浅论新形势下土地的性质——以宝安区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丁任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7 陈晓川;杨海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良坤;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李学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唐远彬;土地利用更新的联动机制与增量提取[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朱静辉;地权增值分配的社会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世伟;土地流转背景下的村社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小红;产权结构、产权关系与制度创新[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任少波;基于制度分析的城市经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林江;围绕农村土地的权力博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雨航;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超;浙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颖杰;基于RS和GIS的阜新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史赵霞;区域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蒋翌帆;基于GIS云南省高山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戴志华;湖南省娄底市农村土地流转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赵亚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9 张善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视域下的农村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10 李扬;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与土地适宜性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勇,高延龙;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3期
2 乔新生;;中国房地产业如何走出阴影[J];法人杂志;2005年02期
3 徐红;试论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年03期
4 丁厚德;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王开联;国外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做法[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5年03期
6 江以平,曾克峰,魏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7 余茂辉;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8 沈守愚;陈利根;;土地的自然性和村民小组的主体权利辨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吴澄华 ,王知桂;凯恩斯主义与资本主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10 刘嘉藩;用速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主持人 邹民生 乐嘉春;[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大佑;陈强;;当前中国土地价格形成的规律性探讨[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徐瑞蓉;;土地监管:流转、流通、不流失[J];中国财政;2005年02期
3 赵鹏;;浅谈如何实现全面规范的经营性土地市场机制[J];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35期
4 胡建平,胡玉婷;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宏观调控机制[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7年05期
5 吴国华;;地租流失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J];地方政府管理;1992年01期
6 黄建春;WTO与土地资源管理[J];国土资源;2002年04期
7 潘献军;;大限之痒:调控翘板效应[J];房地产导刊;2005年17期
8 ;北京东南郊土地市场未来发展及住宅项目浅谈[J];北京房地产;2006年05期
9 周亚昆;;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研究[J];长白论丛;1997年02期
10 殷国忠;;整顿土地市场 保护国土资源[J];山西政报;2004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平;;浅议闲置建设用地[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左凤祥;;城市土地市场若干调控手段分析[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杨康宁;;深化改革培育规范土地市场[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4 金保彩;;加强土地资产管理 深化土地市场建设[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5 朱道林;;在目前我国体制下规范和发展土地市场的关键还是政府[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三个全国“土地日”:规范土地市场 促进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3年
6 刘增志;王慎刚;;山东省土地市场的培育与发展[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饶怀德;;耗散结构理论在土地市场分析中的应用[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8 连美忠;;土地市场与可持续发展探讨[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余朝阳;李洪;;入世后土地市场建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10 田晋中;;浅论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两保一高”新举措[N];焦作日报;2009年
2 唐山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破解“五大难题” 实现“四大突破”[N];河北经济日报;2008年
3 王悦晖;本期话题:土地市场再起波澜[N];嘉兴日报;2009年
4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副局长 冯现学;加强土地市场建设 促进城市科学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戴士潮;土地市场且歌且徐行[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6 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臧正金;促进土地市场良性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7 张江英 贾丽萍;合理规划用地 维护市场秩序[N];长治日报;2009年
8 张雄;长线运作,集中稳健放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9 菏泽市国土资源局 聂玉文;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势在必行[N];菏泽日报;2007年
10 付 萍;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N];证券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建;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志荣;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孙习稳;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盛广恒;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周宝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刘燕;贵州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7 康春;中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陈煜红;重庆城市建设用地合理供应规模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韩江波;农地商业化配置租值消散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10 李贻学;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洁;天津市土地资源的公共财政调控[D];天津大学;2004年
2 林奕田;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王静;土地公开出让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刚;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经营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5 林勇;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市场发展的经济驱动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孙栋;城乡土地市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袁剑;上海浦东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曾红霞;城市土地储备量决策模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萍;西安市土地市场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耿安凯;东营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55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1555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