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传播新科技与都市知识劳工的新贫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3 03:38

  本文选题:市场经济转型 切入点:传播新科技 出处:《新闻大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播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在全球的扩张重新定义了信息社会的传播劳动力价值和劳工的阶级地位。福利国家时代盛行的福特主义向市场经济国家时代深具弹性的后福特主义转变,弹性雇佣制度取代了终身雇佣制度,社会保障网络已随市场经济的深化彻底瓦解,知识劳工的安全感和稳定性逐步消失,转型中国也不能幸免此一全球性资本逻辑的渗透。本文采用民族志实地调查与问卷统计的研究路径,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性别理论,以上海某综合性网站为例,聚焦典型地因市场经济和传播新科技而应运而生的网络编辑群体,作为网络知识劳工的一种类型,在转型中国遭遇了宏观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尤其是房地产的彻底商品化)、弹性雇佣、强制性消费主义等制度权力的剥夺与宰制,从其生活境遇和工作环境的劣势透视出那些笼罩在传播新科技和文化创意经济"光环"下的都市网络知识劳工逐步陷入无产化、贫困化的困境。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and the expansion of neoliberal economy in the world redefine the spreading value of labor force and the class status of labor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post-Fordism transformation of the era, The flexible employment system has replaced the lifelong employment system.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social security network has completely disintegrated, and the sense of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intellectual workers have gradually disappeared. Transition China is not immune to the penetration of this global capital logic. This paper adopts the research path of ethnographic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combining with the dissemina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social gender theory, taking a comprehensive website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online editing community, which is typically created as a resul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a type of online knowledge labor, In the transition China has encountere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macro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specially the complete commercialization of real estate, flexible employment, compulsory consumerism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power deprivation and domination, etc. From the inferiority of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the urban network knowledge workers shrouded in the "halo" of spreading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economy gradually fall into the plight of productionlessness and povert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基金】:2012年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传播新科技、性别政治与现代中国都市文化变迁”(编号:12JJD860001) 2011年教育部一般规划基金项目“传播新科技、知识劳工与市场经济转型”(编号:11YJA860003) 2011年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人文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新修辞与大众文化的变迁”(编号:2011RAWXKYB050)的系列成果
【分类号】:C91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邱林川;;新型网络社会的劳工问题[J];开放时代;2009年12期

2 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J];上海文学;2000年12期

3 陆高峰;;传媒体制与从业生态变革30年[J];军事记者;2009年02期

4 文森特·莫斯柯;曹晋;杨保达;;信息社会的社会理论与知识劳工[J];新闻大学;2009年01期

5 曹晋;赵潇爽;;男性时尚杂志与后殖民国家西方资本的扩张[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翥,石侃;挑战与对策:网络社会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邱泽奇;隔代无仇:布波文化融合的社会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仰海峰;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管先海;;档案馆面临的技术困境及其对策思考[J];北京档案;2007年08期

5 周庆山;;基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整合构建的文献交流思想述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01期

6 刘云杉;;从“人力资本”到“公民生活”——乌尔里希·贝克《美丽的工作新世界》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7 马维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杨聪;;网络符号文化主体与客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吴明红;;论网络明星现象及其成因[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保臣;杨艳萍;;曼纽尔·卡斯特研究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叶育成;;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次区域协调规划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天武;;互联网视域中政党形象的建构与传播[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6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7 肖亦卓;;世界城市内涵及形成的讨论[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高莹;李季;;数字时代虚拟环境下的“场所”新解[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4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黄业雷;网络社会视阈下虚拟领导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乙廷;“人肉搜索”涉及的道德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唐芳;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志强;网络游戏服饰蕴涵的等级性及其特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文彬;广播电视媒体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瓶颈与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10期

2 吴e

本文编号:1604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1604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