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城镇化演进对耕地影响前景预测及分析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 + 预测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摘要】:为揭示中国城镇化演进对耕地影响,该文基于Logistic模型对此进行了探索。运用SPSS软件及1978-2011年中国城镇化水平数据,采用曲线回归的拟合优度最大估算方法,对中国城镇化水平饱和值进行了估算,并构建了刻画中国城镇化演进的Logistic模型,据此模型对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运用STRI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模型及1996-2011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数据,借助SPSS软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揭示了城镇化进程及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因素对耕地变化的边际贡献;依据中国未来城镇化演进趋势及城镇化对耕地边际影响,测算了中国未来城镇化演进对耕地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水平饱和值为83%;2020年、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57.68%、65.73%,2020年前,城镇化年平均增速为0.97个百分点,2020-2030年,年平均增速为0.81个百分点;城镇化对耕地变化的边际弹性系数为-0.007391,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因素对耕地变化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07133、-0.009343、-0.002952;2012-2020年,城镇化演进将导致耕地面积净减少13.81万hm2,年均减少1.53万hm2,2020-2030年,净减少10.87万hm2,年均减少1.09万hm2。基于研究结果,适度把握城镇化发展速度,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科学编制分年度土地供应计划,采取差别化土地供应策略;摒弃土地财政错误理念,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严控房地产及低水平或重复生产项目用地;严肃查处土地利用违规行为,强化土地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管理层把握城镇化适度发展速度、节奏,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及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也可为省域尺度的同类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evolution on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it based on Logistic model. By using SPSS software and Chinese urbanization level data from 1978 to 2011, the saturation value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is estim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maximum goodness of fit of curve regression, and a Logistic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futur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forecasted, and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method is adopted with the help of SPSS software, using the STRIPAT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y model and the relevant data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1996 to 2011. The paper reveals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pop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echnical factors to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calculates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evolution on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trend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marginal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turation value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is 83.The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will reach 57.68% in 2020 and 65.735.73% in 2030. Before 2020,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urbanization will be 0.97 percentage points or 2020-2030, with an annual average growth rate of 0.81 percentage points. The marginal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urbanization to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is -0.007391. the marginal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pop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echnical factors to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is -0.007133- 0.009343U -0.002952in 2012-2020. The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 will result in a net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of 138100 hm2 and an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of 15300 hm22020-2030. The net decrease is 108700 hm2and the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is 10900 hm2.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should grasp 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cientifically compile annual land supply plan, adopt differentiated land supply strategy, abandon the wrong concept of land finance. It strictly implements the various policies of the stat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strictly controls the real estate and land used for low level or duplicate production projects, strictly investigates and deals with violations of the use of land, and strengthens land supervision and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to grasp the speed and rhythm of urbanization,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land supply plan and mak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y, and can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research in provincial scale.
【作者单位】: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池州学院经济贸易系;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YJA790003)
【分类号】:F323.211;F2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守平;;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王学保;蔡果兰;;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及人口预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郭杰;欧名豪;刘琼;欧维新;;江苏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4 张妍;黄志龙;;中国城市化水平和速度的再考察[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5 杨梅;张广录;侯永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1期
6 刘彦彤;张延军;赵玲;;长春市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7期
7 阎慧臻;;Logistic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9 陈彦光;罗静;;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断[J];地理研究;2006年06期
10 邵景安;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前景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战波;杜浩文;;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及模型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5期
2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ergy Footprint in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5期
3 于莎莎;刘燕;;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4 董林林;韦良焕;;商洛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化发展动态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5 郭丽娜;陈月娥;;土地复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6 曹政辉;;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7 范莉梅;姜含春;;基于SWOT分析的建瓯茶产业发展战略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李永乐;;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9 李永乐;莫媛;;试析城市化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10 董利民;吕连菊;丁文斌;;小农经济下的农业产业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艳红;李海燕;;我国低层建筑中屋顶菜园的研究现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2 贾小玫;向波;袁凤华;;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协整分析[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雪莹;;武汉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鹏;彭开丽;张安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宅基地区位决策问题探讨——基于湖南省洪江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微观分析[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曹银贵;陶金;华蓉;;基于GIS与BP神经网络的全国耕地变化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钟菲;;重庆市经济重点发展区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对策[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曲林静;杨木壮;宋榕潮;常立早;;广东省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相关性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郭荣中;申海建;;洞庭湖区耕地面积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岳阳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田克明;李爱新;邵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影响及对策[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教燎;土地政策传导机制与路径的分析与仿真[D];南昌大学;2010年
3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国凤;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锐;泥浆介质非等压条件下煤芯瓦斯解吸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丽娟;辽西滨海地带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艳茹;基于MATLAB的人口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伟;资兴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骆永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东山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黄丽丽;于都县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延安;济南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海超;济阳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龙;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陈善毅;;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继续提高的瓶颈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3 尹力军;张新锋;郝瑞彬;;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北省耕地资源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4 何蓓蓓;刘友兆;董荣;;淮南市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6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7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8 陈彦光;周一星;;中国城市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石瑞香,康慕谊;NECT上农牧交错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白南生;;关于中国的城市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刘新卫;[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2 周迪;[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红侠;张掖绿洲耕地资源时空变化与驱动要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红丽;湖北省人口城市化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趋势预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立岩;;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现状分析[J];吉林水利;2008年01期
2 武中强;胡宝军;杨春生;;齐齐哈尔市水土流失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年04期
3 代路;雷国平;;黑龙江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10期
4 谷达华,杨朝现,余杰;fx-4500P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5 赵洁,孟军,葛家麒,徐中儒;粮食产量预测程序包的编制[J];农机化研究;1999年01期
6 贾宝全,王成,马玉峰;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4年03期
7 胡伟艳;;江汉平原耕地资源利用特征的城镇化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8期
8 葛全胜,戴君虎;20世纪前、中期中国农林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1期
9 杨兴国,柯晓新,张旭东,万信;甘肃中部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预测模式的研究[J];甘肃气象;1998年04期
10 柴宗新,范建容;长江上游未来50年水土流失变化预测[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红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据重建与未来耕地面积预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艳;张凤荣;;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农户经济学解释[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3 孙飞达;于洪波;陈文业;张新全;干友民;;甘肃省安家沟流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调查及模式优化设计[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奚成刚;吴晓斌;;关于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相关问题的讨论[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陈卫明;肖泽海;施兰芳;徐同云;;小麦秸秆还田量数学模型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彭鸿;张海峰;廖纯艳;张小林;陈存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预防保护区不同立地下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初步研究——以宁陕县寨沟小流域为例[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阳;许歌辛;李洪星;黎肖平;刘晓端;;坡面侵蚀养分迁移的数学模型及数值计算[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9 王辉;王全九;邵明安;姚帮松;;水蚀条件下黄土坡地养分流失过程模拟[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宋国平;谭认;;高速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预测模式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静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发工作启动[N];黄河报;2007年
2 夏s,
本文编号:2019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201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