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我国银行住房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模型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18:11

  本文关键词:我国银行住房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模型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资产现行的减值方法——已发生损失模型暴露出重大缺陷。已发生损失模型对减值损失迟延确认,导致主体的损益出现“悬崖效应”和“顺周期效应”,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因此IASB和FASB将减值作为重要议题,并提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代替现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我国房地产市场并不稳定,蕴藏着金融风险,银行业应该提高对住房贷款风险的警惕。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路线,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我国实施已成为必然趋势。IASB和FASB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不断改进完善,预期损失模型的实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IASB和FASB自2009年首次提出预期损失模型后,陆续分别各自或者联合提出关于预期损失的改进模型,先后提出了未来现金流量法,“好账户”和“坏账户”法、“三组别法”。本文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不同减值模型的原理及计算原则,并对不同的减值模型进行评价。本文的核心内容是着重介绍了FASB和IASB在最新征求意见稿中分别提出的最新减值模型——“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以银行住房贷款为例,对两种减值模型的原理及计量原则进行详尽的介绍,并通过与已发生损失模型进行对比,可以显示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文章最后阐述了如果我国银行应用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应用预期损失模型我国银行将面临的挑战,针对实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从我国准则制定方面、银行外部环境以及银行内部三个角度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产减值 预期损失模型 已发生损失模型 银行住房贷款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5;F299.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10-11
  • 1.2.1 研究意义10
  • 1.2.2 研究目的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图14-16
  • 1.4.1 研究方法、内容14-15
  • 1.4.2 技术路线图15-16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6-21
  • 2.1 金融资产的定义和分类16
  • 2.1.1 金融资产的定义16
  • 2.1.2 金融资产的分类16
  • 2.2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16-18
  • 2.2.1 金融资产减值16-17
  • 2.2.2 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17-18
  • 2.2.3 金融资产减值的计量18
  • 2.3 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种类18-20
  • 2.3.1 已发生损失模型18
  • 2.3.2 预期损失模型18-19
  • 2.3.3 其他减值模型19-20
  • 2.4 发生损失模型的悬崖效应和顺周期效应20
  • 2.5 本章小结20-21
  • 3 现行减值制度顺周期性分析21-27
  • 3.1 我国银行对住房信贷资产风险的判断21
  • 3.2 我国银行贷款现行的减值制度21-25
  • 3.2.1 贷款五级分类法22
  • 3.2.2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22-24
  • 3.2.3 贷款五级分类法与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对比分析24-25
  • 3.3 我国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顺周期性25-26
  • 3.4 本章小结26-27
  • 4 IASB和FASB关于不同阶段预期损失模型的分析27-36
  • 4.1 IASB和FASB首次提出预期损失模型27-29
  • 4.1.1 IASB首次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27-28
  • 4.1.2 FASB关于预期损失模型的最初观点28-29
  • 4.2 IASB和FASB联合提出“好账户”和“坏账户”法29-30
  • 4.2.1 “直线法”的内容及示例29
  • 4.2.2 “年金法”的内容及示例29-30
  • 4.2.3 “好账户”和“坏账户”法的评价30
  • 4.3 IASB和FASB联合提出“三组别法”30-32
  • 4.3.1 “三组别法”的内容30
  • 4.3.2 “三组别法”的分类及转移方法30-31
  • 4.3.3 “三组别法”的转回31
  • 4.3.4 “三组别法”计提减值的具体方法31-32
  • 4.3.5 “三组别法”的评价32
  • 4.4 FASB的最新减值模型——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32-33
  • 4.5 IASB的最新减值模型——预期信用损失模型33-34
  • 4.6 针对FASB和IASB最新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34
  • 4.7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正式被引用34-35
  • 4.8 本章小结35-36
  • 5 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36-52
  • 5.1 IASB的最新减值模型示例——ECL模型36-40
  • 5.1.1 ECL模型——第一类资产36-37
  • 5.1.2 ECL模型——第二类资产37-38
  • 5.1.3 ECL模型——第三类资产38-40
  • 5.2 ECL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对比分析及评价40-45
  • 5.2.1 已发生损失模型对住房贷款计提减值40-41
  • 5.2.2 ECL模型更准确地反映金融资产的经济实质41-42
  • 5.2.3 ECL模型缓解顺周期效应和悬崖效应42-43
  • 5.2.4 ECL模型存在的缺陷43-45
  • 5.3 CECL模型和ECL模型的联系与区别45-48
  • 5.3.1 FASB的最新减值模型示例——CECL模型45-47
  • 5.3.2 CECL模型和ECL模型的联系47
  • 5.3.3 CECL模型和ECL模型的区别47-48
  • 5.4 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我国银行的影响48-50
  • 5.4.1 促进银行审慎放贷48-49
  • 5.4.2 促进银行优化利率的确定以及合理定价49
  • 5.4.3 影响银行的损益情况49-50
  • 5.4.4 促进银行对不良贷款率的准确计量50
  • 5.4.5 影响银行的盈余管理空间50
  • 5.5 本章小结50-52
  • 6 我国银行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建议52-57
  • 6.1 渐进式推进我国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52
  • 6.2 完善住房贷款相关的基础信息52-53
  • 6.3 改善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和内部控制流程53
  • 6.4 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53-54
  • 6.5 提高对中长期贷款预期信用损失的准确判断54
  • 6.6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54-55
  • 6.7 降低模型的实施成本55
  • 6.8 提高会计人员能力55-56
  • 6.9 本章小结56-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
  • 致谢62-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韦彩霞;;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最新发展——对IASB和FASB的比较与趋同[J];当代经济;2012年11期

2 章琳;;金融工具减值模型之演变——从预期损失模型到三组别法[J];财会月刊;2012年21期

3 金一禾;汪祥耀;;后危机时代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国际趋同[J];财会月刊;2014年07期

4 陈建新;;由预期损失模型探讨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分离与协调[J];商业时代;2012年14期

5 任雪艳;杨荣本;耿喜华;;浅谈金融工具减值国际准则的最新进展[J];商业会计;2013年19期

6 郭永济;唐建民;;房地产泡沫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1年36期

7 刘星;杜勇;;预期损失模型分析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田利辉;谭德凯;马君壮;;房地产市场、局部性泡沫和广义虚拟经济的“新”解读[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银行住房贷款减值预期损失模型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256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8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