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制造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内在机理。运用1999~2008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溢出效应,并基于不同要素密集类型制造业和三大经济带制造业进行相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FD I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的正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不显著。(2)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前向正溢出效应最强,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生微弱的后向正溢出效应。(3)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正溢出效应,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地区与之相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生后向正溢出效应。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前向技术溢出效应 后向技术溢出效应
【分类号】:F719;F427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FD I投资于制造业,形成了以国际代工和外贸出口特征为主的外向型制造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催生了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却面临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正柱;;上海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3 李杏;;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12期
4 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5 魏作磊;邝彬;;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及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启示——一项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J];经济学家;2009年11期
6 杨玲;;美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变迁及启示——基于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9期
7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8 汪德华;江静;夏杰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北京市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顾乃华;夏杰长;;对外贸易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的经济效应——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5期
10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刘燕;;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3 傅京燕;;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及提升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金真,蔡炜;我国区域网络化汽车服务初探[J];商业研究;2000年02期
6 王德章;;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构建和谐社会:以黑龙江省为例[J];商业研究;2009年12期
7 詹浩勇;;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互动: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8 张志元;;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路径探微[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9 封思贤;徐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12期
10 喻美辞;;发展生产性服务与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4 王德章;;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5 周国华;王岩岩;;服务型制造模式研究[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志彪;;服务业外包与中国新经济力量的战略崛起[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7 江静;;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房长兴;罗和平;吴秋爽;高志永;;沈阳市机床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虹;吕兴洋;杨永梅;;旅游业承接服务外包的趋势及其发展战略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10 王珍珍;陈功玉;;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雅俊;模块化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业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许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苏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刘敏;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与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燕;杭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朱翔;基于要素供给视角的浙江省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鹏;;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8年09期
2 刘志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品牌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5期
3 胡晓鹏;;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4 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10期
5 申玉铭;邱灵;王茂军;任旺兵;尚于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6 喻春娇,彭有轩;后向产业联系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7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8 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9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10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莉芳;黄良文;郭玮;;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3期
2 刘鹏;刘宇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7期
3 聂平香;崔艳新;;借鉴制造业引资经验 提升服务业外资水平[J];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07期
4 徐力行;高伟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12期
5 孙久文;李爱民;彭芳梅;赵霄伟;;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6 田喜洲;;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空间与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纪流河;王淑梅;张然;;沈阳市产业集群式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9期
8 刘浩;原毅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检验[J];财贸研究;2010年03期
9 魏江;周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以乐清低压电器产业链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0年08期
10 赵秀丽;张成;唐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圻;刘曦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成立20周年[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刘飞;杜彦斌;;实施机床绿色再制造,提升西部制造业装备能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4 曾忠;季成;林辉;;ERP技术应用探讨[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风;;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贾建锋;赵希男;朱春红;;制造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评价:基于个性优势识别的视角[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陶义平;;经济全球化带给机械制造业的思考[A];2003年11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余开朝;;制造业信息化规划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利民;;面向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的研究[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10 金潜翔;;刍议西部制造业标准化管理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省省委党校 蔡勇志 博士 福建省闽港澳合作办 黄娜恩 处长;加强闽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合作 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N];国际商报;2009年
2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3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4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李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商竞相入驻江桥[N];东方城乡报;2009年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有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7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玉峰;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天钢路[N];天津日报;2009年
9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佳元;水平不同 政策各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龚丹韵;回暖阶段上海如何加速转型[N];解放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王咏源;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张阐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精益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陈俚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兵;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D];南昌大学;2008年
2 刘一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李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性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4 胡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空间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8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5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