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新论

发布时间:2018-05-11 14:35

  本文选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主体间性 ; 参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网络互动本质基础上演变为主体间性的基本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关系范畴为网络人机互动、网络人际互动和网络自我互动,这三种关系范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新见解。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s the basic paradig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volves into a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s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e of network interaction. The basic categ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network man-machine interaction, the network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the network self-interaction. These three categories are the new opinions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of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中央财经大学;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个体的自我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的核心话题”(SC11B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D64;F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玉祥;“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J];求是学刊;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皮海兵;肖昕;;试论网络文化主体间性的生成[J];大家;2011年12期

2 景东洋;;从劳动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J];当代经理人;2005年01期

3 李亦农;论网络环境下侦查与犯罪情报主客体关系的嬗变[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李名亮;;儿童“虚拟世界”与儿童社会化发展[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8年06期

5 马毅;近年来生存哲学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6 姚电,刘天杰,聂火云;网络时代儒家伦理对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7 刘天杰,秦燕江,李少兵;虚拟环境中的“认知场”与主体意识的张扬[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8 陈云霞;纪克勤;;走出虚拟世界的沉迷——海德格尔生存论的当代反思与启示[J];理论界;2006年12期

9 张美琳;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J];企业经济;2004年08期

10 梁武彬;;数字化时代的侦查措施转型[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张华茂;知识实践论[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刘天华;差异共存[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海宁;虚拟世界与人的发展[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蓓芳;网络服装话语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段载熙;“网络伦理问题”的哲学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琳;论人的全面发展:虚拟生存视角[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姚黎明;论人的虚拟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蔡进林;网络教育与教师角色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牛银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两课”教学改革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天杰;网络时代儒家伦理对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顾中亚;论网络社会的价值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希裕;试论虚拟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飞;;试析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决策探索;2007年02期

2 翁铁慧;;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09期

3 白宇;;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强势[J];新闻传播;2005年03期

4 关洁;;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5期

5 高玲玲;;从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径[J];理论经纬;2010年00期

6 赵辉;信息网络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陈渊;朱U,

本文编号:1874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874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2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