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会模式探析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交往
发布时间:2021-05-24 04:29
网络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莫过于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褒贬不一的网络游戏,由其发展所建立的新兴事物——公会,渐已成为游戏玩家群体的正式组织。以往研究多专注玩家心理动机,忽视游戏群体活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本文以游戏公会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传播学知识为框架,通过网上观察与个案采访相结合的手段,探析网络游戏环境下玩家群体交往的内部机制与过程,以期望解答玩家对网络游戏痴迷的根本原因,指出网络游戏利弊的真正所在,并提出相应合理性建议。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环境概述
第一节 网络游戏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世界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环境的变迁
一、第一阶段(1969 年——1977 年)网络游戏的拓荒时代
二、第二阶段(1978 年——1995 年)网络游戏的“大跃进”时代
三、第三阶段(1996 年——至今)网络游戏百花争鸣的时代
第三节 我国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环境的变迁
一、我国网络游戏的跳跃式发展
二、我国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的发端、概况
第四节 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环境的特点
一、虚拟性与包容性
二、互动性与社会性
三、拟实性与公平性
第二章 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交往主体
第一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玩家群体的一般特征
一、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玩家群体人数多,年龄段分布广,其中以青少年为最大的网络游戏群体
二、玩家群体对于网络游戏产品的需求点较为相似,选择因素以“朋友”为主,游戏粘性较高
三、玩家群体游戏目的比例悬殊,透射心理需求多样,个人玩家趋向于群体游戏
第二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玩家的心理动机诠释
一、单纯娱乐,追求快感的需求
二、展现自我,满足梦想的需求
三、交往的需求
四、对于陌生人明显的接纳性
五、性格内向,防备心强
第三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个体加入群体的影响性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三章 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交往机制
第一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内部机制
一、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意识
二、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规范
第二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主要方式
一、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的“线上”交往手段
二、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的“线下”交往方式
三、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方式呈现的特点
第三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矛盾与协商
一、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矛盾
二、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协商
第四章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影响及其调节手段
第一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影响
一、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对个体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调节手段
一、游戏设计本身与法律规范相结合的调节方式
二、道德自律与媒介教育相结合的调节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群体传播在高校网络游戏玩家中的表现[J]. 江鸿.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3)
[2]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概念界定[J]. 马超,崔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3]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 漆文烨,葛明贵. 中国校医. 2009(01)
[4]网络游戏的远征[J]. 毕元峰. 互联网天地. 2009(01)
[5]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动机的实证研究——以网络游戏为例[J]. 李仪凡,陆雄文. 南开管理评论. 2007(05)
[6]网络虚拟游戏的传播效果[J]. 刘敏. 军事记者. 2007(07)
[7]关于网络游戏的几点思考[J]. 陈岸瑛. 书摘. 2006(04)
[8]网络虚拟社区的游戏特质及其现实性探讨[J]. 文然,安珊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中国网络游戏玩家关键驱动因素研究——以MMORPG为例的探索性研究[J]. 李仪凡,唐嘉庚,任寒青,何孝德. 市场营销导刊. 2005(02)
[10]电子游戏与当代文化[J]. 沈松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硕士论文
[1]“网游传播”现象研究[D]. 别致.河南大学 2010
[2]网络游戏互动性症候略论[D]. 高扬.西北大学 2009
[3]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研究[D]. 陈红玉.重庆大学 2009
[4]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其接触网络游戏的关系研究[D]. 汝晓红.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大学生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角色类型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 王利静.四川师范大学 2008
[6]人性视角下的网络游戏[D]. 欧阳逸璇.南京师范大学 2007
[7]中国网络游戏的传播功能研究[D]. 李大鎏.电子科技大学 2007
[8]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世界中互动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D]. 刘晋飞.华中科技大学 2007
[9]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游戏采用行为的差异比较研究[D]. 郑枫.清华大学 2007
[10]网络游戏环境下的人际交往研究[D]. 庄如意.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3553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环境概述
第一节 网络游戏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世界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环境的变迁
一、第一阶段(1969 年——1977 年)网络游戏的拓荒时代
二、第二阶段(1978 年——1995 年)网络游戏的“大跃进”时代
三、第三阶段(1996 年——至今)网络游戏百花争鸣的时代
第三节 我国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环境的变迁
一、我国网络游戏的跳跃式发展
二、我国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的发端、概况
第四节 网络游戏群体交往环境的特点
一、虚拟性与包容性
二、互动性与社会性
三、拟实性与公平性
第二章 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交往主体
第一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玩家群体的一般特征
一、从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玩家群体人数多,年龄段分布广,其中以青少年为最大的网络游戏群体
二、玩家群体对于网络游戏产品的需求点较为相似,选择因素以“朋友”为主,游戏粘性较高
三、玩家群体游戏目的比例悬殊,透射心理需求多样,个人玩家趋向于群体游戏
第二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玩家的心理动机诠释
一、单纯娱乐,追求快感的需求
二、展现自我,满足梦想的需求
三、交往的需求
四、对于陌生人明显的接纳性
五、性格内向,防备心强
第三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个体加入群体的影响性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三章 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交往机制
第一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内部机制
一、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意识
二、网络游戏环境下的群体规范
第二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主要方式
一、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的“线上”交往手段
二、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的“线下”交往方式
三、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方式呈现的特点
第三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矛盾与协商
一、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矛盾
二、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协商
第四章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影响及其调节手段
第一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影响
一、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对个体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网络游戏环境下群体交往的调节手段
一、游戏设计本身与法律规范相结合的调节方式
二、道德自律与媒介教育相结合的调节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群体传播在高校网络游戏玩家中的表现[J]. 江鸿.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3)
[2]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的概念界定[J]. 马超,崔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3]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J]. 漆文烨,葛明贵. 中国校医. 2009(01)
[4]网络游戏的远征[J]. 毕元峰. 互联网天地. 2009(01)
[5]虚拟社区成员参与动机的实证研究——以网络游戏为例[J]. 李仪凡,陆雄文. 南开管理评论. 2007(05)
[6]网络虚拟游戏的传播效果[J]. 刘敏. 军事记者. 2007(07)
[7]关于网络游戏的几点思考[J]. 陈岸瑛. 书摘. 2006(04)
[8]网络虚拟社区的游戏特质及其现实性探讨[J]. 文然,安珊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中国网络游戏玩家关键驱动因素研究——以MMORPG为例的探索性研究[J]. 李仪凡,唐嘉庚,任寒青,何孝德. 市场营销导刊. 2005(02)
[10]电子游戏与当代文化[J]. 沈松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
硕士论文
[1]“网游传播”现象研究[D]. 别致.河南大学 2010
[2]网络游戏互动性症候略论[D]. 高扬.西北大学 2009
[3]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研究[D]. 陈红玉.重庆大学 2009
[4]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其接触网络游戏的关系研究[D]. 汝晓红.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大学生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动机、角色类型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 王利静.四川师范大学 2008
[6]人性视角下的网络游戏[D]. 欧阳逸璇.南京师范大学 2007
[7]中国网络游戏的传播功能研究[D]. 李大鎏.电子科技大学 2007
[8]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世界中互动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D]. 刘晋飞.华中科技大学 2007
[9]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游戏采用行为的差异比较研究[D]. 郑枫.清华大学 2007
[10]网络游戏环境下的人际交往研究[D]. 庄如意.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3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320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