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5 11:57
区别于发达国家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模式,中国的工业化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超常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作为在中国经济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同时对改革开放最为敏感的产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以来进口、出口产品以初级制成品为主、大量落后产能亟需淘汰、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世纪80年代提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地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重点,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现代化程度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可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场技术和社会革命。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大中提出了信息时代下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即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本质在于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即信息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
【文章来源】: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两化”融合研究动态
1.2.2 国内外技术扩散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技术扩散与“两化”融合的基本理论
2.1 技术扩散的基本理论
2.1.1 技术扩散的内涵
2.1.2 技术扩散模型
2.2 “两化”融合的基本理论
2.2.1 “两化”融合的涵义
2.2.2 “两化”融合的层次
2.2.3 “两化”融合的层次模式
2.3 信息技术扩散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第3章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过程及影响因素模型
3.1 技术扩散与“两化”融合的过程分析
3.1.1 技术扩散过程模型
3.1.2 “两化”融合过程模型
3.1.3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过程分析
3.2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过程模型的构建
3.3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1 公共层面“两化”融合影响因素
3.3.2 企业层面“两化”融合影响因素
3.3.3 产业层面“两化”融合影响因素
3.3.4 区域层面“两化”融合影响因素
3.4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第4章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假设
4.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过程
4.3 信度效度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第5章 “两化”融合发展对策探讨
5.1 公共层面“两化”融合对策
5.1.1 宏观环境方面
5.1.2 信息平台方面
5.1.3 教育水平方面
5.2 企业层面“两化”融合对策
5.2.1 技术先进性方面
5.2.2 产品创新性方面
5.2.3 业务融合度方面
5.2.4 管理有效性方面
5.2.5 组织学习力方面
5.3 产业/行业层面“两化”融合对策
5.3.1 产业发展潜力方面
5.3.2 产业信息化水平方面
5.3.3 产业链整合度方面
5.4 区域层面“两化”融合对策
5.4.1 区域发展优势方面
5.4.2 区域信息化水平方面
5.4.3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方面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两化”融合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化与工业化微观层面融合的价值计量分析[J]. 张海涛,辛立艳. 学习与探索. 2009(04)
[2]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本质[J]. 步德迎. 中国信息界. 2009(06)
[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初探[J]. 杜友文,王建冬. 新世纪图书馆. 2009(01)
[4]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探讨[J]. 罗荣选. 信息化建设. 2008(08)
[5]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J]. 周叔莲.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6]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种科学发展方式[J]. 姜奇平. 中国信息界. 2008(01)
[7]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产业发展动力[J]. 陶长琪.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06)
[8]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环境的优化对策研究[J]. 杨金玲,张士平. 商场现代化. 2007(30)
[9]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J]. 殷醒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毛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6(03)
博士论文
[1]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 胥军.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闫振宇.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5300
【文章来源】:山东财经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两化”融合研究动态
1.2.2 国内外技术扩散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技术扩散与“两化”融合的基本理论
2.1 技术扩散的基本理论
2.1.1 技术扩散的内涵
2.1.2 技术扩散模型
2.2 “两化”融合的基本理论
2.2.1 “两化”融合的涵义
2.2.2 “两化”融合的层次
2.2.3 “两化”融合的层次模式
2.3 信息技术扩散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第3章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过程及影响因素模型
3.1 技术扩散与“两化”融合的过程分析
3.1.1 技术扩散过程模型
3.1.2 “两化”融合过程模型
3.1.3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过程分析
3.2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过程模型的构建
3.3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1 公共层面“两化”融合影响因素
3.3.2 企业层面“两化”融合影响因素
3.3.3 产业层面“两化”融合影响因素
3.3.4 区域层面“两化”融合影响因素
3.4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第4章 基于技术扩散视角的“两化”融合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假设
4.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过程
4.3 信度效度分析
4.3.1 信度分析
4.3.2 效度分析
第5章 “两化”融合发展对策探讨
5.1 公共层面“两化”融合对策
5.1.1 宏观环境方面
5.1.2 信息平台方面
5.1.3 教育水平方面
5.2 企业层面“两化”融合对策
5.2.1 技术先进性方面
5.2.2 产品创新性方面
5.2.3 业务融合度方面
5.2.4 管理有效性方面
5.2.5 组织学习力方面
5.3 产业/行业层面“两化”融合对策
5.3.1 产业发展潜力方面
5.3.2 产业信息化水平方面
5.3.3 产业链整合度方面
5.4 区域层面“两化”融合对策
5.4.1 区域发展优势方面
5.4.2 区域信息化水平方面
5.4.3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方面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两化”融合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化与工业化微观层面融合的价值计量分析[J]. 张海涛,辛立艳. 学习与探索. 2009(04)
[2]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本质[J]. 步德迎. 中国信息界. 2009(06)
[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初探[J]. 杜友文,王建冬. 新世纪图书馆. 2009(01)
[4]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探讨[J]. 罗荣选. 信息化建设. 2008(08)
[5]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J]. 周叔莲.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6]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种科学发展方式[J]. 姜奇平. 中国信息界. 2008(01)
[7]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产业发展动力[J]. 陶长琪.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06)
[8]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环境的优化对策研究[J]. 杨金玲,张士平. 商场现代化. 2007(30)
[9]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J]. 殷醒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毛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6(03)
博士论文
[1]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 胥军.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闫振宇.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5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320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