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短信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7 14:39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越来越多的国民成为手机的使用者。截止2009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5亿。手机以其独特的传播功能,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站、报纸、出版物等新的文化传播形态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正在逐渐演变成重要的文化、娱乐、传媒平台,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使用最为便捷、最受群众欢迎的现代通信手段之一,被称为继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作为手机主要功能之一的手机短信,以其方便、快捷、私密和价廉等优势获得手机使用者的青睐。2009年,手机短信达到7713亿条。手机短信使用人数众多,几乎涵盖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手机短信成为人们交流信息,温暖心灵的媒介。相对于手机短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手机短信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的研究却显得不够深入。这正是笔者选题的初衷。本论文在整理、分析手机短信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学理论为支撑,结合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文化特色,从文化和政府治理的高度去解释手机短信文化,将手机短信文化的...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短信文化研究


不同职业的人们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数量

手机短信,短信,公务员,人员


100条以卜100一300条300一600条口口‘学生.企业职员口公务员口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其他他图4一1:不同职业的人们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数量706050403O2010O250条以卜250一500条800条以上口口学生.企业职员口公务员口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其他他图4一2:不同职业的人们每月接收手机短信的数最从上图可以看出,有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一个月接收到的短信可以达到800条以上,远远高于一些被我们认为最爱发送或接收短信的学生每月接收到的短信的数量,所以,这也足可以支持手机短信的大众化。手机短信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

手机短信,目的,短信


100条以卜100一300条300一600条口口‘学生.企业职员口公务员口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其他他图4一1:不同职业的人们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数量706050403O2010O250条以卜250一500条800条以上口口学生.企业职员口公务员口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其他他图4一2:不同职业的人们每月接收手机短信的数最从上图可以看出,有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一个月接收到的短信可以达到800条以上,远远高于一些被我们认为最爱发送或接收短信的学生每月接收到的短信的数量,所以,这也足可以支持手机短信的大众化。手机短信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手机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 于旻生,李瑨,郝佳.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2]组织传播中手机媒体功能探析[J]. 于凤静.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05)
[3]手机短信:传播公益广告的一种新载体[J]. 汤劲.  当代传播. 2007(05)
[4]手机短信传播的引导[J]. 朱永红.  新闻实践. 2007(09)
[5]第五媒体——手机短信的特点及功能分析[J]. 李和平,艾琦,倪登荣.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
[6]电子时代的大众书写——谈手机短信的文化色彩[J]. 孟念珩.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7]方寸之间 精彩纷呈——浅论手机短信的特点[J]. 石惠.  考试周刊. 2007(24)
[8]拇指的狂欢——手机短信文学正在成为新时尚[J]. 韩颖琦.  文艺争鸣. 2007(05)
[9]社会心理学视野中的当代短信文化[J]. 倪红兰.  唯实. 2007(04)
[10]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J]. 郭灵凤.  欧洲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伦理学视野中的短信文化研究[D]. 万小华.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短信文学论略[D]. 魏建亮.暨南大学 2006
[3]手机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D]. 李东平.四川大学 2006
[4]信息时代短信语言的特点及其语用机制[D]. 张玲玲.广西师范大学 2006
[5]大众传播时代的人际传播盛典[D]. 杨红雨.四川大学 2006
[6]问候休闲类手机短信的语用考察[D]. 李东芸.华中师范大学 2006
[7]手机短信语言研究[D]. 刘景秀.华中师范大学 2005
[8]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研究[D]. 涂燕平.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69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3269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d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