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三个淡水红藻类群基于rbcL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及共进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5 21:31
【摘要】:淡水红藻在红藻类群中属于十分特殊的类群,其对生境要求较高,多数类群属于脆弱群体。温泉红藻属(Galdieria)、胭脂藻属(Hildenbrandia)以及弯枝藻属(Compsopogon)为淡水红藻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类群。rbcL基因编码蛋白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大亚基,是细胞光合作用中固定CO_2的活性位点,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本文为探究淡水红藻类群的适应性进化及共进化历程,从GenBank数据库中选取三个类群的rbcL基因序列,对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基于采集的基因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三个类群构建系统发育树,依据所得进化树运行PAML 4.9软件分别对其内类群进行适应性进化分析,通过分支模型、位点模型和分支-位点模型来检验正选择位点存在的概率;利用在线建模方法构建蛋白质三维结构,并对正选择位点进行标定以期观察位点在蛋白质中相对位置。此外通过CAPS软件对三个淡水红藻类群进行共进化组对检验,以此探究蛋白内部氨基酸位点之间在进化历程中有何关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采用最大似然法对三个类群构建系统发育树,温泉红藻属内类群三个种聚为4个分支,其中Galdieria maxima分为两个小分支,各分支后验概率均在94.9%以上;胭脂藻属内类群共选取3个种及一株采自中国的未定种,分为5个较大分支,但小分支较多;弯枝藻属为全球单一种,系统发育树分为3个小分支且具有明显地域分布特征。二、对三个淡水红藻类群的Rubisco大亚基蛋白进行疏水性/亲水性、磷酸化位点以及蛋白二级结构预测,温泉红藻属、胭脂藻属以及弯枝藻属该蛋白的检测结果较为相似,结果表明三个类群该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磷酸化位点共三种,数量最少为15个,最多22个,表明该蛋白在细胞中较为活跃;对该蛋白二级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β折叠构成。结果显示三个类群Rubisco大亚基蛋白结构较为稳定,在细胞中承担重要功能。三、本文对三个淡水藻类内类群进行适应性进化分析,温泉红藻属植物在分支-位点模型中检测到11个可靠的正选择位点,表明温泉红藻属rbcL基因编码蛋白为适应极端环境发生了适应性进化。其中位点269 F定位于loop6结构域,272,273位于α6螺旋结构,loop6为C末端一个特殊的突环结构,其具有重要功能。我们推测该类群分歧时间较早,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些有利于植物适应环境的突变经过环境选择被保留下来,此外温泉红藻属植物长期处于封闭的高温、高酸水环境中也促进其产生新变异。胭脂藻属及弯枝藻属在分支模型、位点模型和分支-位点模型中均未检测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选择位点,表明rbcL基因处于强烈负选择压力下。综上三个淡水红藻类群rbcL基因的适应性进化较为保守,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四、运行CAPS软件对rbcL基因编码蛋白内部氨基酸位点进行共进化分析,三个类群中均检测到多组共进化对,与氨基酸间疏水性相关性值、分子量相关性值均具有密切关联。检测结果表明共进化位点在生物进化历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氨基酸位点之间联系密切,若一个位点发生突变,与其相关的氨基酸位点会以补偿突变的方式维持蛋白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与此同时也会促进新性状的产生。物种的演化需要经历漫长的历程且机制复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中基于rbcL基因对三个淡水红藻类群进行适应性进化及共进化分析,仅能针对该基因的进化进程进行解释。在今后的物种演化研究中随着淡水红藻类群中数据的丰富,我们可以基于更庞大的遗传信息如基因组序列,对其演化机制进行检验,以期对物种进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图文】:

系统发育树,序列,基因优化,适应性进化


三个淡水红藻类群基于 rbcL 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及共进化分析表 2.2 Modeltest 3.7 检验得到的 rbcL 基因优化模型参数able 2.2 Optimization model parameter of rbcL gene tested by Model数lected碱基频率Base frequency+G9.35899=0.4619A=0.3283C=0.1532G=0.2179T=0.3007R[R[R[R[RR[

系统发育树,序列,后验概率,分支


注:节点处的数字代表最大似然法ki靴值,A、B、C、D、E 代表选定的分支以 Porphyridium、Erythrolobus coxiae 以及 Porphyridium aerugineum 为外类群,基于胭脂藻属 rbcL 基因序列构建胭脂藻属的系统发育树(如图 2.2)。观察图2.2可知,胭脂藻属所有内类群可分为 5 个较大分支,小分支则较多。其中,分支 A 包含物种Hildenbrandia.rivularis 和 Hildenbrandia.angolensis,后验概率为 0.81;分支 B包含Hildenbrandia.angolensis 和 Hildenbrandia.rubra 两个类群,后验概率为 0.99;分支 C后验概率为 0.538,其内部又分为两个小分支,一支由 8 株Hildenbrandia.rivularis、一株未命名种 Hildenbrandia.sp 以及 3 株Hildenbrandia.angolensis 组成,另一株Hildenbrandia.angolensis 则独立形成一个小分支;分支 D 为两株 Hildenbrandia.rubra后验概率为 0.841;分支 E 为 4 株Hildenbrandia.rubra,后验概率为 0.603。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科院动物所发现金丝猴属的共同祖先在青藏高原[J];生物学教学;2017年02期

2 ;科学家首次发现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证据[J];饲料广角;2015年04期

3 干建平;自然选择与人的适应性进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02期

4 倪川;朱璧如;姜新华;张大勇;;大肠杆菌对氮限制的适应性进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5 孙家驹;;可持续发展需要文化适应性进化[J];传承;2012年05期

6 印象初;;从昆虫的适应性进化谈起[J];大自然;2014年03期

7 邓雄,杨期和,叶万辉,冯惠玲,曹洪麟;生物入侵的适应性进化及其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8 魏辅文;;动物适应性进化研究的新视角:动物肠道微生物组[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年11期

9 刘培生;适应性进化与物种形成[J];化石;1995年02期

10 张化祥;陆晶;;基于Q学习的适应性进化规划算法[J];自动化学报;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永义;;基因组学与动物适应性进化研究[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张体操;乔琴;屈明志;钟扬;;青藏高原鱼腥藻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A];2012年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会议文集[C];2012年

3 刘杏忠;;真菌群体分化及适应性进化[A];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蒋先芝;刘杏忠;;明尼苏达被毛孢的种群遗传与局部适应性进化[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杭悦宇;周义锋;吴宝成;王筱璐;赵亚美;高兴;;薯蓣属植物繁殖系统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研究[A];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讨会暨第九届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周姚;赵学博;李义文;徐俊;毕傲月;王静;尹长斌;焦雨铃;鲁非;;小麦群体的趋同和适应性进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9年

7 罗波;刘颖;冯江;;蝙蝠声信号的适应性进化[A];第十三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8 丁建清;;植物入侵、天敌防御机制的适应性进化以及生物防治[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9 史军艳;段守富;韩培杰;白逢彦;;酿酒酵母菌群体分化和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魏鑫丽;王延延;王治军;刘大乐;魏江春;;地衣的分布格局及适应性进化研究——以梅衣科和瓶口衣科等若干类群为例[A];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孙家驹;可持续发展与文化适应性进化[N];江西日报;2011年

2 孙家驹;可持续发展需要文化适应性进化[N];学习时报;2012年

3 记者 张奇锋 通讯员 黄爱成;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适应性进化研究[N];广东科技报;2012年

4 记者 王莉;西藏大学理学院拉琼教授课题组 对青藏高原植物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N];西藏日报(汉);2019年

5 孙家驹;科学发展无法改变人类的生物学本质[N];学习时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 南岭;日本银行改革宿命:源于奇迹?[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记者 熊燕;征镒麻属正式在国际发表[N];云南日报;2013年

8 谢高昌 记者 刘传书;我国科学家发现奇特兰科新属种[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龙雨;莲地下茎发育的适应性进化与遗传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7年

2 严云志;抚仙湖外来鱼类生活史对策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3 赵方庆;螺旋藻基因组结构分析和藻胆蛋白的适应性进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张颖娟;西鄂尔多斯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与适应性进化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2年

5 赵然;中华根瘤菌属大豆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适应性进化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6 王金锋;基于核酸序列的海藻生物地理和光适应性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吕璐;褐飞虱线粒体基因组与适应性进化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张培;麋鹿Ⅰ类,,Ⅱ类MHC位点的分离及其适应性进化潜力评估[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丽蓉;两种生态型蚓果芥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以及互助型蚓果芥耐旱机制初探[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10 周太成;高原土著动物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探讨[D];云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伟;巴氏醋酸杆菌乙酸胁迫下生理和适应性进化初步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2 陈尧;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猪獾和狗獾嗅觉基因家族的适应性进化[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3 韩雨昕;三个淡水红藻类群基于rbcL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及共进化分析[D];山西大学;2019年

4 许文龙;适应性进化与培养条件的优化相结合提高安斯菌素的产量[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5 Kelvin Kimutai Kering;适应性进化及环境因素对马铃薯病原噬菌体在储存和应用中活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19年

6 赵远勤;猛禽及其近缘类群味觉基因的适应性进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7 杨杰;基于SCoT分子标记的连翘适应性进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8 巩超彦;串珠藻科植物3个叶绿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及共进化分析[D];山西大学;2018年

9 鲁梦雪;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莲(Nelumbo nucifera)两生态型的适应性进化[D];中南民族大学;2018年

10 侯曼曼;基于系统发育和叶片功能性状的鄱阳湖区薹草属部分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性进化[D];南昌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98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98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e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