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倍型Hi-C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811.4;TP311.52
【图文】:
图 1.1 Hi-C 技术原理图 (Lieberman-Aiden et al 2009)Fig. 1.1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pipeline of Hi-C.(Lieberman-Aiden et al 2009)二代测序技术的兴起,基因组学研究走向了高通量时代,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也获得了长足发展。2009 年,Liberman-Aiden 等人和 Fullwood 等人分别开发了 Hi-C(Liberman-Aiden et al 2009)和 ChIA-PET(Fullwood et al 2009)技术,旨在使用高通量测序捕获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染色质互作。以 Hi-C 技术为例(如图 1.1),该技术试图捕获全基因组范围内所有染色质互作,其主要实验流程为:首先利用甲醛将染色质互作进行交联,然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染色质切成短片段,并利用有生物素标记的核苷酸将限制性酶切片段末端补平,接着在 DNA 浓度较低的环境中将交联的 DNA 片段连接起来,然后将连接产物用超声波打断、生物素标记并且纯化,最后利用双端测序来测定互作片段。在 Hi-C 实验流程基础上,Rao 等人于 2014 年开发了原位 Hi-C(in situ Hi-C)技术,进一步捕获了
3图 1.2 染色质结构的层次化(Bonev and Cavalli 2016)A)图展示了一个从高分辨率 Hi-C 数据观察到的染色质环(loop)和 CTCF 的结合情况以及 motif 的。(B)左图接近 8Mb 区域包含了数个拓扑关联结构域(TADs),右图展示了三种不同的拓扑关联结构意图;(C)不同拓扑关联结构域都具有内部结构域强互作的特点,并一起组成区室;(D)左图是以热形式对染色质之间互作的一种展示,右图展示了染色质疆域。Fig. 1.2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chromatin structure (Bonev and Cavalli 2016)A) The figure is an example of an architectural loop as seen in high-resolution Hi C data, as well as CCCTinding factor (CTCF)-binding profile and CTCF motif orientation. (B) The left figure is an approximately 8 egion containing several 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 as seen in the heat map. three different TAre shown on the right.(C) Different topological domains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er inter-domain interactions are organized into compartments.(D) Interaction matrix of the inter-chromosome is shown as heatmap on the lhromatin territory is shown on the right.
通过模式小鼠进行杂交,研究者们使用 Hi-C 技术研究了早期胚胎发育过程(Du et al 2017, Ke et al 2017)。通过单倍型染色质高阶结构分析,揭示了哺乳动物受精前后父本和母本染色质高阶结构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如图1.3所示,研究者发现在精子和卵子结合之前,精细胞保留了拓扑关联结构域和区室等染色质高阶结构。相反,卵细胞染色质丢失了这些结构。受精后,尽管精子和卵子已经融合,但父本和母本单倍型染色质在染色质高阶结构上仍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一直从受精开始后延续到 8 细胞时期(Du et al 2017)。图 1.3 小鼠胚胎细胞发育早期单倍型染色质结构变化过程(Du et al 2017)Fig. 1.3 The changes in haplotype chromatin structure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of mouseembryonic cell (Du et al 2017)随着研究深入,研究者们发现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和单倍型染色质高阶结构同样有着密切关系,如图 1.4 所示,在人类第 11 号染色体上存在着两个印记基因 IGF2 和 H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逸平;安家宾;戴澄清;江载芳;李驰;王忠仁;;结核病的发病与白细胞抗原单倍型关联[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88年03期
2 李双双;张迎新;范成明;陈宇红;邓传良;胡赞民;;单倍型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8年06期
3 刘平;任维宾;杨瑛;陈晓鸣;杨子祥;;角倍蚜细胞色素氧化酶(CO Ⅰ)基因的多样性分析[J];生物资源;2018年01期
4 郭茂东;王群英;陈燕萍;滕卫军;马拥军;杨小云;韦炜;丁进;;IL-12B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克罗恩病的关系研究[J];浙江医学;2018年09期
5 宣泽义;曹艳红;吴柱月;黄明光;陈少梅;王凯悦;陈宏;雷初朝;;南宁市肉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2019年03期
6 张森;李辉;;单倍型在QTL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7 夏小婷;邹勇;党瑞华;黄永震;蓝贤勇;陈宏;雷初朝;;关岭牛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17年06期
8 薛敏;潘芹芹;缪扣荣;周小玉;赵星;樊u&;唐燕;汪承亚;;127个家系的HLA-A、B、DR单倍型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6年01期
9 袁宝军,颉玉欣,邹吉敏,安新,李伟,张志欣;2型糖尿病家系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和DQB1~*单倍型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4年03期
10 钱恩芳;吴文静;王磊;王小娟;刘杨;马泉;赵慧;李彩霞;黄江;江丽;;Y-STRs和Y-SNPs综合分析方法在父系家系调查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在威;颜景斌;李华;任兆瑞;;利用高分辨率熔点曲线技术对牛线粒体DNA进行单倍型分析[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李佳丽;陈阳;刘明;陈秋燃;周娟;吴信生;;MLPH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獭兔毛色的关联性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8年
3 孟新展;王沈同;张猛;党云飞;李立森;黄文吉;方圆;王丰;沈玉帮;李家乐;;草鱼野生与选育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遗传变异分析[A];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陈兴;王超;王益;周永红;;四倍体小麦NRAMP2、3、5和6转运蛋白的单倍型分析[A];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C];2019年
5 李艳华;赵兴波;王小花;李宁;吴常信;;猪UCP3基因多态的发现与单倍型分析[A];第十次全国畜禽遗传标记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雅美;小麦胚乳ADP-葡萄糖转运蛋白编码基因TaBT1的遗传效应和育种选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2 史素琴;LGR4基因多态性和单倍型与女性峰值骨密度及肥胖表型核心家系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8年
3 钱亚屏;中国云南5个民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4 朱文圣;基因型常有误差时单倍型分析的统计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于扬;染色体5q31区Graves病易感基因的研究和中国汉族人单倍型域的构建[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6 苗丽丽;小麦蛋白激酶基因TaSnRK2.3/4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7 樊庆灿;京海黄鸡部分重要经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8 林衡;玉米重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张杰;杜洛克×二花脸F_2资源群体免疫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功能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瀚;单倍型Hi-C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2 吴亚江;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中国家鸡的母系历史[D];云南大学;2018年
3 周晶;法医个体识别微单倍型标记的筛选及NGS检测体系的建立[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4 李致伟;基于选择信号和关联分析鉴定温带和热带玉米中优势单倍型和关联基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5 郑洁;通过靶向捕获测序和HaCaT细胞实验鉴定与AD相关的TMEM232基因[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6 王柳;引物限制合成测序分析PCR产物单倍型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7 潘荣芳;不同步合成焦测序分析单倍型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8 陈翠敏;应用微卫星多态位点对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高敏;全基因组扫描定位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易感区域[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10 黄毅;鹅黑素皮质素受体-4基因(MC4R)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与生产性状相关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51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51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