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从逃避自由到真正的自由的论述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7

  弗洛姆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道主义伦理学家。在其丰富而庞杂的思想体系中,最具独创意义并占据核心地位的理论当推他的“性格结构理论”。因为“性格结构理论”是他对人性的直接分析和认识,而人性理论又是其人道主义伦理学和社会精神分析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认真地梳理他的性格结构理论,对于深入理解其恩想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逃避自由与权威主义人格弗洛姆从人类形成的历史过程出发,深刻地分析了现代人所面临的自由。弗洛姆指出,自中世纪结束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获得自由的历史。与现代社会相比,中世纪的特征是缺乏自由,但是,稳固的社会关系又使人不会感到孤独和孤立,人们都能获得安全和归属感。而到了中世纪的后期,社会结构和人的个性都发生了变化,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发展起来了。个人首次打破了那些一直给他以安全但同时又死死束缚他的种种联系,从封建社会中脱颖而出。人,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由;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关系中,资本变成了一种超人的力量,市场成了人们命运的裁决者,人又感到了自身的不安全和无能力,产生了孤独和焦虑感。

  弗洛姆追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他指出,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因,就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自由带来了现代人在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自由也带来人的孤独与焦虑,带来现代人面对异化力量时的无能为力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会采取逃避自由的方式来消除这种孤独感。

  弗洛姆指出:“人们不能继续承受‘摆脱’所带来的负担,他们必然去试图逃避自由。”‘逃避自由成了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一种最普遍的方式。

  逃避自由的实质就是放弃自我。在个性结构上就是人失去自我的个性,也就是权威主义人格。

  权威主义的实质就是“个体放弃自身独立性,希望把自己与某个人或某个外物结合以获取自己所缺乏的力量这种倾向."[1198它的最典型形式是屈从或控制他人即受虐狂和虐待狂。受虐狂总是力图显示他们的卑微、无能力和无足轻重的感受。他们经常表现为一种依赖人的特征:依赖外力,依赖外人。情愿接受既成事实或外力的安排而不想坚持自己的观点,也不愿做他们想做的事。虐待狂有三种类型:其一,想使别人依赖自己;其二,不仅要控制别人还要掳去别人的一切;其三,是想折磨别人或者希望看到别人遭受痛苦,主要是指精神上的痛苦。弗洛姆认为虐待狂和受虐狂存在“共生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需要。而“造成驱使自己和某人建立这种共生关系的原因,总是由于无力继续承受自己的孤独感o,,r1]llO弗洛姆把受虐狂和虐待狂的性格特征解释为整个性格结构的结果,他称之为“权威主义性格”。通过屈从权威或利用权威来控制他人,而逃避自我,逃避孤独和责任,也即是对“自由”的逃避。

  人们对自由采取逃避的方式,放弃自己个性和独立性,最终形成了一种权威主义性格。

  弗洛姆进一步分析了权威主义性格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分析了德国社会中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并由此分析了德国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个性。弗洛姆指出:“我们发现,某些社会经济变化,尤其是中产阶级的衰退和垄断资本势力的提高,产生了深刻的心理影响??纳粹主义一方面从心理上复兴了下层中产阶级,另一方面却一手造成了下层中产阶级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丧失。它调动下层中产阶级的激情,使之成为一支重要的、为德国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目标效劳的力量。”弗洛姆认为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了德国的工人阶级和自由的资产阶级的服从心理和下层中产阶级的权威主义性格,而这又使得德国纳粹主义得到推崇与盛行。

  纳粹主义无疑是人类的一大灾难,造成这一灾难的根源当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扭曲的人格,因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而形成的权威主义性格和服从心理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类如果不能找到一条克服因自由带给人们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的正确途径,危险将依然存在。

  二、积极的自由与完整的人格弗洛姆认为,一定有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存在,“人可以同时做到自由而不孤独,批判而不多疑,独立而又不失其为人类整体的一员。也就是说,在弗洛姆看来人们可以通过努力达到一种境界,既保持人的独立性又能与外部世界相联系。这种状态就是“积极的自由”。

  “积极的自由”就是既要使人保持自我,肯定人的独特性,又要使人与外在世界相统一。弗洛姆首先强调的是保持自我,保持个人的独特性。积极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的,是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高目标的,在人的自我实现中达到与外部世界相统一的。

  弗洛姆认为积极的自由依赖于民主制度,依赖于人的积极主动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他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由,有三种因素影响:经济、心理和意识形态。其中,经济因素是客观条件,心理因素是内在动机,意识形态有重要影响作用。但是它的根源还在于社会团体成员的整个个性结构。也就是说,获得积极自由的根本途径还在于健全人格的建立。

  弗洛姆进而对人的性格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生产性性格”和“非生产性性格”的概念。

  “非生产性性格”包括四种类型: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和市场取向。接受取向的人认为一切来源于外界,他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唯一途径就是外界,他们的行动和思想都表现出接受倾向。剥削取向的人也认为一切美好都在于外界,但他们不是期望从别人那  里接受,而是千方百计从别人手中夺取,他们的行动和思想表现出强占和窃取的特点。囤积取向的人坚信自己不可能从外界得到任何需要的东西,他的安全感建立在囤积和节俭的基础上,这种性格的人不仅吝啬物质、行动,而且吝啬情感和思想。市场取向的人把自己看成是市场的卖主和商品,在社会的大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体魄、才智、知识和人格,这种性格取向的人体验人生、体验社会的方式都以市场的交换性为基点,而丧失了自主的人格,他的行动和思想情感都是由市场取向决定的。总之,非生产性性格的人与社会和他人是不能和谐融合,协调统一。他们要么放弃自我,屈从于外在的世界;要么放弃世界,孤立自存。



本文编号:5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