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接受性视角看对外宣传中汉语新词的英译
一、引言近些年来,汉语中出现很多反映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新词语,反映了新的事物、概念和思维,通过各种媒体广泛传播,被大众熟知甚至流行起来。很多汉语新词被翻译成了英语,通过对外传播,介绍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宣传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创新,但某些新词的英译存在语法不规范,不符合语言习惯和文字冗余不够简洁等现象,使国外受众在理解信息时产生困难。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陈小慰认为:“受众是不可缺少和必须考虑的因素,说服的成功取决于受众对说服者言谈方式的认同。”因此,在对外宣传中,涉及到汉语新词的翻译,翻译者应树立读者意识,从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性这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实践。这种意识对于对外交流、传播信息都是有益的。
二、新闻中汉语新词英译存在的问题汉英新词翻译被视为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 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领会原本就会受到所在语言文化环境的深刻制约,而当前外宣当中汉语新词英译存在的一些问题,更是影响了信息准确、流畅的传递。
1.拘泥于直译导致文化信息缺失。一个新词语诞生了,模仿的词语会随即出现并在各种媒体上流行起来。以“族”结尾的汉语新词有很多,如“哈证族”、“抢抢族”、“折客族”、“单身贵族”等,均指有特定兴趣、热衷于某些事物或生活方式的一类人。
其中有些词语在介绍给国外读者时,由于采取了直译,只译出了字面意思,没有把引申义和内涵表达出来,如:将单身贵族译成“single nobles”,原译文成了“还没有婚娶的贵族子弟”,其实英文只用“the singles”就可涵盖其含义。
最近,电视剧《裸婚时代》的热播使“裸婚”一词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引发人们审视起了婚姻生活的责任。在中国,“裸婚”就是指男女双方结婚时,直接领个结婚证,不办婚礼,不穿婚纱,不买婚戒,不买房,不买车,也没有蜜月旅行。包括中国日报网在内的不少媒体在介绍“裸婚”时采用了“naked wedding”
这个译法,甚至有的媒体直译为“nude wed.ding”(裸体的婚礼),这些翻译让外国读者摸不着头脑,产生了误解。笔者曾就“裸婚”这个词的英译请教本学院的英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外教LeslieHender,他最初听到“naked wedding”或“nude wedding”这些译文时,直接的反应是以为是裸体婚礼,经过解释才恍然大悟,他认为媒体的译文经进一步解释虽然可以理解,仍值得再商酌。实际上,裸婚中的“裸”,代表的是一种不考虑财富的新的婚姻模式。所以,笔者认为裸婚若译为:“get marriedempty handed”或者“get married charge free”更形象,能贴切地表达出“get married without any ceremony,dinner party,diamond,house or honeymoon travel”的内涵。还有,当前报刊多将“分流”直接译为“split一flow”。在中国,“分流”现在主要指企事业单位精简岗位机构后重新安置富余人员。显然,译为“split—flow”过于机械,不能完整表达原意,应改译为“repo.sition of redundant personnel”。所以逐字或按字面翻译是不够的,要彻底抛弃机械追求忠实原文的翻译观念,充分考虑译文对于国外受众的可接受性。
2.表达悖于英语语言习惯。在我国大陆的网站、英文报刊中,“富二代”和“贫二代”多被译成“the rich/poor second generation”。这显然与英文的表达习惯有抵触。采用王维东的译法“the secondgeneration rich/poor”理应更可取。王维东认为,把“the rich/poor”这部分放在整个词汇的最前面,使整个短语变成“富裕(或贫穷)的第二代”,也就是说第一代不曾富裕(或贫穷);而汉语原词的实际意思是:父辈富裕(或贫穷),儿女接着富裕(或贫穷)。电视剧《蜗居》收视率极高,该剧片名也因此成为网络、电视新闻流行词。《蜗居》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为在房价昂贵的大都市买房而省吃俭用,拼命奋斗,受尽辛劳的故事。在这部电视剧里,“蜗居”的含义是指狭小的住房,比喻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里,许多白领在像蜗牛壳那样脆弱、狭小的生存空间里挣扎立足的生活状态。但在英语中,“snail”(蜗牛)~ 词只有“缓慢”的比喻意义,而无“小”的内涵,所以直接将“蜗居”译为“snail’S shelter”会让国外读者受众无法领会。在英语中,人们通常把极其狭小的房间叫做“pigeonhole”,其词义正与“蜗居”相同,故可将“蜗居”直接译为“pigeonhole”更符合国外受众的语言和联想习惯。
3.表达有悖于英语语言规则。由于受到了汉语语言、文化、思维习惯的影响和干扰,在英语交际中产生一种主观编造、生搬硬套的中式英语。近年来,最著名的莫过于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硬译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样生硬的翻译有悖于英语的造词规则,令国外读者摸不着头脑。2009年5月份国内某网站的《十大爆笑中式英语投票》,7000多人投票结果中,该译文居于榜首。这虽然是作为一种中外文化交融中出现的有趣文化现象,但这些“中式英语”给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造成诸多障碍。只有极小部分的中式英语,如:“longtime no see”(好久不见),有一定文化内涵,反映传统的语法结构,成为了符号化的东西,才长久地流行下去;而有些依照汉语思维机械地转换成英语的,不符合语法规则,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接受,将被迅速淘汰。
4.回译得不到位造成误译。由于中国和外面世界的文化交流,许多英文单词尤其是科技词汇是通过直译、音译、补充、解释等翻译方式形成的外来语,翻译这类词语就要注意回译问题。以下举几个回译得不到位的实例,如,不少媒体将“上网”误译为“be on line”,而“be on line”实为“在线”之意;因此“上网”宜译为“go on line”、“log on the net”更贴切。近年,媒体经常报道中国老百姓的健身活动,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广大公民健身意识日渐增强。
本文编号:5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