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西方逻辑学传入过程中“辨学”与“辩学”概念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01-20 19:30

  本文关键词: 逻辑学 辨学 辩学 出处:《清史研究》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明末清初西方逻辑学首次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辩学"和"辨学"被用于指称演绎逻辑或其部分内容,存在等同关系。逻辑学于晚清再次传入时被正式译作"辨学",意为辨析论说之学。在此之后,"辨学"作为logic的译名被"名学"、"论理学"取代,但这一概念在"西学中源"、"据西释中"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包含有论辩之意,直至被与指称"中国逻辑"的"辩学"等同起来。"辨学"与"辩学"两概念之所以被等同,既有古代汉语两字通用、清末译名未能统一而以"辨学"翻译logic影响有限的因素,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推动逻辑学传入和论证中国逻辑乃至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需要。
[Abstract]:During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ogic to China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dialectics" and "dialectics" were used to refer to deductive logic or some of its contents. Logic was formally translated as "dialectical stud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eaning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and argumentation. After that, "dialectical study" as the translation name of logic was replaced by "nominology" and "on Neo-Confucianism". However, this concept began to contain argumentation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ource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est". Until it was equated with the argumentation of "Chinese logic", the two concepts of "dialectical study" and "dialectical study" were identical, and there were two common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factors which did not unify the translated names and limited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logic by "dialectical learning" also came from the need to promote the introduction of logic into China and to demonstrate the legitimacy of Chinese logic and even the legitimac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1-09
【正文快照】: 在西方逻辑学传入中国过程中,“辨学”和“辩学”都曾被用作逻辑学的译名。而现今的主要逻辑学和哲学工具书均未专门收录“辨学”词条,并认为指称中国古代逻辑的“辩学”即“辨学”。1尽管“辨”与“辩”确为同源字2,两字通用的记载也见于《说文解字注》(辩“俗多与辨不分”)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晋荣东;;e-考据与中国近代逻辑史疑难考辩[J];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2 程仲棠;从诠释学看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J];学术研究;2005年01期

3 梅约翰;;诸子学与论理学:中国哲学建构的基石与尺度[J];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4 晋荣东;;逻辑的名辩化及其成绩与问题[J];哲学分析;2011年06期

5 刘丰;;叶时《礼经会元》与宋代儒学的发展[J];中国哲学史;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徐国利,叶挺松;胡适与白话文教育改革[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3 陈江明,方乐乐;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梁启超与胡适[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4 方春生;徽商的思变与“贾而好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苗永;;白话的表征: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姜异新;;五四时期陈独秀“革命”思维辨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7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王曰美;;民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命运[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9 盛作国;龚启荣;胡红;;论蕴涵的演进——从蕴涵到制约[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10 向敇;;试析混合条件假言联锁推理的推理形式[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盛作国;胡红;;情报推理的逻辑理论工具——制约逻辑在情报科学中的应用[A];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首届全国性逻辑系统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3 萨枝新;;略论江南制造局版古籍[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谭人中;;初论管理学理论统一的“研究对象”——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构建之一[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亦婷;;晚清上海的外语培训班——以英华书馆和上海同文馆为个案的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4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季海宏;皮尔斯符号学思想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瑾;小学数学课程中归纳推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勇生;进化论思想与晚清、五四的文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佳;默示意思表示解释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向天渊;现代汉语诗学话语(1917—1937)[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陈焕章;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亮;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文昭;明代商人墓碑文对商人的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康江昆;词与初期白话诗歌的共舞[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照蓬;基督教女报与中国女性形象的建构(1912-1941)[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晓丽;胡适方法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陈淑梅;从改写理论角度解读胡适的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乔木;曾国藩的科技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王志伟;华蘅芳的科技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中原;;传统推论范畴分析——推论性质与逻辑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陈启伟;再谈王韬和格致书院对西方哲学的介绍[J];东岳论丛;2001年05期

3 程仲棠;“侔式推理”解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周云之;《墨经》逻辑是中国古代(传统)形式逻辑的杰出代表——评所谓“论辩逻辑”、“非形式逻辑”和“前形式逻辑”说[J];孔子研究;1992年02期

5 熊月之;;《清史·西学志》纂修的一点心得——晚清逻辑学译介的问题[J];清史研究;2008年01期

6 董志铁;关于“逻辑”译名的演变及论战[J];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01期

7 程仲棠;“墨辩逻辑学”解构(上)——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J];学术研究;2002年06期

8 程仲棠;“墨辩逻辑学”解构(下)——从《小取》的逻辑矛盾看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J];学术研究;2002年07期

9 晋荣东;;逻辑的名辩化及其成绩与问题[J];哲学分析;2011年06期

10 刘丰;;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J];中国哲学史;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1449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449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a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