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道德与法治问学课堂深度学习模式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05:03
【摘要】:本文是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浅层化学习及问题意识淡薄展开的,涉研目的旨在将知识化育成一种深度问学的施教方式,采用不同策略让学引思,让学生从浅层认知表征向高阶层思维深度融合,形成批判性深度思辨行为与习惯,构建人人可为的适切性问学大课堂。全文共分五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概述论文研究的缘起,对国内外同领域研究现状探析归纳综述,提出初研动态;随后对核心概念、理论支撑、目标意义、内容方法、涉研层面进行解读与界定,对建模探研重点内容与方法进行勾勒。第二章模式实践部分,对实验班浅层低效学习现状实施调研,得出制约教学发展的困境与结论,为课改建模增效提供可信的参数。第三章建模理论探研部分,对问学课堂深度学习模式特征、操作要领、评价机制实施理论创新探研。第四章建模实践探索部分,开展深度问学课堂六步模式流程课改实践,拓展问学预设“适切性”导学课堂,重构问学生成“开放性”对话模态,打造问学探究“综合性”合作课程,搭建问学提炼“体验性”展示平台,助推问学再生“特色性”综合实践,构建问学管评“激励性”阳光机制。然后对施教策略总结,从改善浅层问学现状入手,全面勾勒实施“深度对话”问学策略、“让学引思”提升策略、“智慧提问”解决策略、“问题追问”技巧策略、“问题分类”层次策略、“主问题链”设计策略六种创新施教措施,运用典型案例引领教改实践,使教学质量与深度问学方式不断优化与改善。第五章成果与展望部分,对理论创新、课改实验、模态特征、理论观点、解决关键问题、课改成果、实验成果进行总结与提炼,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中存在问题及后继论文研发及成果推介,提出整改措施。研究全面实施“弊端制约调研、学科模型搭建、深度问学融合、施教策略优化、模态特征研发、特色理论创新、评价机制拓展、典型案例探研”八个层面的建模综合实践,创新性提出“适切让学理论、深度问学理论、引思问学理论、新基础教育理论、分层教学理论”等课改新思想,有效建构“三环节六联动”发展模态流程;创新发展“深度对话问学策略、让学引思问学策略、智慧提问解决策略、问题追问技巧策略、问题分类层次策略、主问题链设计策略”六种施教措施,课改得出结论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学生的问学方法和追问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促使学生深度思维成为课堂的一种学习常态。在应用深度问学课堂模式上,构建了问学多样个性化创新策略,开展多措并举系列化的问学活动,搭建整体推进深度问学探究平台,丰富问学课堂“适切让学”教育新理论,发展“真学善问”课改新机制,不断拓展“问学引思”发展理论新内涵。使课改实践形成简明操作模式与提升策略,来消解课堂种种困境与被动现状,增强模态与学情之间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能,优化问学方式与深度追问能力,助推深度问学向常态化发展。
【图文】:

学习态度,课堂,现状调查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道德与法治”课堂问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二、 “道德与法治”课堂问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一)“道德与法治”课堂问学现状调查1. 调查目的、对象、方法说明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深度观察、定性抽样、案例剖析等调研方法及途径,通过对我校初一到初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问学现状调研,共发放问卷 156份,收回问卷 153 份,观察 36 堂随堂课,访谈学生 85 人。调研观察的目的旨在初步掌握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问学探研态度、问学引思学情、教师实施策略、施教产生的影响,并从学习态度、学情策略、行为表现、教学方式、学生心理、提升能力等维度分析,综合调研课堂存在的问题、困境与弊端,从而为有效解决这些浅层学情问题,为模式增效提供可信的探研参数。(问卷表见附录表2.1)

策略,学生,老师


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否敢于当堂提问时,16%的学生回答敢,25%的学生回答不敢,59%的学生把问题留到课后;在回答是否喜欢在老师的提问下思考、还是喜欢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时,45%的学生回答喜欢在老师提问下思考,36%的学生回答无所谓,只有 19%的学生回答喜欢自己发现问题;在回答学习中是否能自己发现问题时,32%的学生回答很清楚,14%的学生回答完全意识不到,54%的学生回答模糊能意识到;在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来源时,76%的问题都来自课本知识,只有 24%的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感觉老师提问次数正好的 63%,感觉提问后没太多时间思考的 22%;回答出错时老师及时纠正的 42%,立即请他人回答 16%,延长时间期待自我修正的 15%,回答后请他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的 27%;通过大数据分析表明:大部分学生放弃提问意愿的归因主要怕被老师批评,怕受同学嘲笑,学习中没有提问的习惯,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或发现不了问题,甚至不敢问、不愿问,或者说懒于提问。(见图 2-2)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桂芬;;探寻问学之道,让学习真正发生[J];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16期

2 潘文彬;;从“问学”走向“学问”[J];江苏教育;2017年01期

3 谢圣霞;;探寻数学“问学课堂”之道[J];数学教学通讯;2017年01期

4 马鹏华;熊福建;江姝;;致力于学生素养发展的“问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09期

5 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语文团队;;“‘问学单’设计和使用的优化”专题研讨[J];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10期

6 熊福建;王金涛;;“问学课堂”:将核心素养化为基本素质[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年11期

7 顾玮;;从“问教”走向“问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6年11期

8 陈苑;;问学课堂:让儿童站在正中央——“问学课堂”的实践探索[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年Z1期

9 祁明艳;;儿童“问学力”的挖掘与培养[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12期

10 杭英;;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问学能力[J];考试与评价;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继红;;问学邃谷十七年[A];萧山记忆(第五辑)[C];2012年

2 熊福建;王金涛;;回到核心素养:“问学课堂”的范式构建与实施[A];2015年江苏省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活动论文集[C];2015年

3 梁培斌;;从学“问”到“问”学——问学课堂探索与实践[A];2015年江苏省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活动论文集[C];2015年

4 ;问学课堂:为未来而教——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教学转型[A];2017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5 张勋燎;;问学任乃强先生旧事琐忆(提要)[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6 吴敏;;“问学”:语文“童真课堂”教学新形态[A];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2019年

7 _5文江;;潘雨廷先生谈话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8 熊福建;;成长在“问学”路上——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课堂教学改革报告[A];2016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活动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齐;回归求知问学的基本态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林杰;双向问学 逐级问责[N];中国国防报;2010年

3 王德峰;学术之道,贵在问学求真[N];人民日报;2010年

4 西南政法大学 彭卫民;边界与自觉:清代汉学家的问学心态[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刘毅;追求会通博雅问学之境[N];联合时报;2017年

6 胡承传 刘海涛;既得重视送 又得过问学[N];战士报;2015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陈启能;求真问学严律己 以和为贵宽待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8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和璇;沉潜学海三十载 寻径问学度华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9 吴正岚;师门问学勤为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肖国忠;问学古今中外 学问一脉千秋[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季爱云;道德与法治问学课堂深度学习模式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11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611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