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09:27

  本文关键词: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特色 行政协商 民主 公众参与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目前还是一个几乎无人专门、系统研究的领域,也是一个迫待进一步拓展和制度化的实践领域。研究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不仅对于丰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深入开展行政协商等五类协商民主的要求,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中国协商民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进行系统性研究。首先,在理论层面,通过界定内涵、外延和特征,回答了什么是行政协商民主;通过对中西方行政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比较,探析了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回答了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特”在哪儿的问题。其次,,在方法层面,从理论化的应然角度,阐述了开展行政协商民主实务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最后,在实践层面,总结分析了推进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发展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不足的成因,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的基本对策。 本文共分七个章节对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择要言之: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在梳理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行政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后,针对其存在的专门性、系统性研究成果缺失等不足确定了研究主题,安排了结构框架并着重阐述了除选题之外,本文在理论观点方面的四个创新之处:一是探索性地界定了行政协商民主的内涵;二是创造性地划分了行政协商民主的类型;三是区分了行政协商结果的运用和处理方式;四是设计了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制度框架。 第二章为行政协商民主的类型与特征。首先,提出并界定了行政协商民主的概念。本文认为:所谓行政协商民主,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正确履行管理职能,由其主导与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通过信息交流、讨论磋商等规定程序,就共同关心的行政管理事务听取意见、寻求共识的行政决策体制。接着,按照行政行为功能作用的不同,创造性地将行政协商民主划分为立法类、决策类、执法类、救济类、调解类等五大类型。随后,通过与其他类型的协商民主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行政协商民主所具有的政府主导运行、协商程序规范、涉及内容广泛和责任追究严格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三章为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色。首先,阐述了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理论。本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关于民主、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协商民主的思想理论是构建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体系的理论基础。其次,比较分析了中西方行政协商民主理论在理论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底蕴以及价值目标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第四章为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实践特色。首先通过纵向回顾,以蕴含行政协商民主精神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三三制”政权为开端,将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实践历程划分为早期探索、初步形成、挫折停滞、恢复发展和创新提升等五个阶段。其次,通过中西方的横向比较,将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实践特征提练为执政党领导自上而下有序推动、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层开展内容丰富、咨询性参与为主等四个方面。 第五章为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和方法。在对国内实践进行理论提炼,对国外经验加以合理借鉴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七大实现形式,即公开征求意见、民意调查、听证会、座谈会、协商大会、公民评审团、直接商谈和四种主要的方法,即信息公开的方法、代表遴选的方法、协商主持的方法、结果处理的方法。本文认为,行政主体应该针对不同的协商事项,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适用原则,对这些形式和方法加以灵活运用。 第六章为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进展与不足。本章以分析问题为导向,首先,总结归纳了推进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取得的进展:一是发展行政协商民主已经被纳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并在中共中央的顶层决策中作出了政策宣示和重要部署。二是行政协商民主制度逐步建立。这主要体现在从国家到地方在不同的行政领域和不同层级上,程度不同地开展了与行政协商民主相关的立法和制发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三是行政协商民主在多领域探索拓展。这主要表现为行政协商民主由原来主要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逐步向行政立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救济和行政调解等多领域拓展。与此同时,考察梳理了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在广泛性、规范性、实效性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公众的参与诉求相比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着重分析了存在上述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行政官员的协商民主意识和能力薄弱、公众的协商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欠缺、行政协商民主法制保障体系缺失、行政协商民主理论支撑乏力等。 第七章为推进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发展的对策。本章针对发展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存在不足的原因,提出并阐述了提升行政协商民主主体能力、建构行政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优化行政协商民主发展环境、创新行政协商民主技术手段和强化行政协商民主理论支撑等五项对策。
【关键词】:中国特色 行政协商 民主 公众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27;D621.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8
  • 第1章 绪论18-34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18-21
  • 1.1.1 选题的缘由18-20
  • 1.1.2 选题的意义20-21
  • 1.2 研究综述21-28
  • 1.2.1 国外研究现状22-2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4-28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8-31
  • 1.3.1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28-30
  • 1.3.2 研究方法30-31
  • 1.4 创新之处31-34
  • 第2章 行政协商民主的类型与特征34-48
  • 2.1 行政协商民主的内涵34-37
  • 2.1.1 行政协商民主的目的34-35
  • 2.1.2 行政协商民主的主体35-36
  • 2.1.3 行政协商民主的内容36
  • 2.1.4 行政协商民主的程序36
  • 2.1.5 行政协商民主的结果36-37
  • 2.2 行政协商民主的类型37-42
  • 2.2.1 立法类行政协商民主38
  • 2.2.2 决策类行政协商民主38-39
  • 2.2.3 执法类行政协商民主39-40
  • 2.2.4 救济类行政协商民主40-41
  • 2.2.5 调解类行政协商民主41-42
  • 2.3 行政协商民主的主要特征42-48
  • 2.3.1 政府主导运行42-44
  • 2.3.2 协商程序规范44-45
  • 2.3.3 涉及内容广泛45
  • 2.3.4 责任追究严格45-48
  • 第3章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色48-64
  • 3.1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48-58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48-50
  • 3.1.2 列宁的相关思想50-52
  • 3.1.3 毛泽东的相关思想52-54
  • 3.1.4 邓小平的相关思想54-56
  • 3.1.5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相关思想56-58
  • 3.2 中西方行政协商民主理论的区别58-64
  • 3.2.1 理论基础不同58-59
  • 3.2.2 政治基础不同59-60
  • 3.2.3 文化底蕴不同60-61
  • 3.2.4 价值目标不同61-64
  • 第4章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实践特色64-78
  • 4.1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实践轨迹64-72
  • 4.1.1 早期探索阶段64-66
  • 4.1.2 初步形成阶段66-68
  • 4.1.3 挫折停滞阶段68-69
  • 4.1.4 恢复发展阶段69-71
  • 4.1.5 创新提升阶段71-72
  • 4.2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实践特征72-78
  • 4.2.1 执政党领导自上而下有序推动72-73
  • 4.2.2 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73-75
  • 4.2.3 多层开展内容丰富75-76
  • 4.2.4 咨询性参与为主76-78
  • 第5章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和方法78-94
  • 5.1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78-86
  • 5.1.1 公开征求意见78-79
  • 5.1.2 民意调查79-81
  • 5.1.3 听证会81-82
  • 5.1.4 座谈会82-83
  • 5.1.5 协商大会83-84
  • 5.1.6 公民评审团84-85
  • 5.1.7 直接商谈85-86
  • 5.2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主要方法86-94
  • 5.2.1 信息公开的方法86-87
  • 5.2.2 代表遴选的方法87-89
  • 5.2.3 协商主持的方法89-90
  • 5.2.4 结果处理的方法90-94
  • 第6章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的进展与不足94-104
  • 6.1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取得的进展94-97
  • 6.1.1 行政协商民主纳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94-96
  • 6.1.2 行政协商民主制度逐步建立96
  • 6.1.3 行政协商民主在多领域探索拓展96-97
  • 6.2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存在的不足97-99
  • 6.2.1 行政协商民主缺乏广泛性97-98
  • 6.2.2 行政协商民主缺乏规范性98
  • 6.2.3 行政协商民主缺乏实效性98-99
  • 6.3 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存在不足的成因99-104
  • 6.3.1 行政官员的协商民主意识和能力薄弱99-100
  • 6.3.2 公众的协商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欠缺100-101
  • 6.3.3 行政协商民主法制保障体系缺失101-102
  • 6.3.4 行政协商民主理论支撑乏力102-104
  • 第7章 推进中国行政协商民主发展的对策104-122
  • 7.1 提升行政协商民主主体能力104-107
  • 7.1.1 增强行政官员的协商民主意识和能力104-106
  • 7.1.2 提高公众参与行政协商民主的素质和能力106-107
  • 7.1.3 强化社会组织的行政协商民主功能107
  • 7.2 建构行政协商民主制度体系107-112
  • 7.2.1 建构行政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意义107-109
  • 7.2.2 建构行政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109
  • 7.2.3 建构行政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109-111
  • 7.2.4 建构行政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路径选择111-112
  • 7.3 优化行政协商民主发展环境112-116
  • 7.3.1 改善行政协商民主的政治环境112-114
  • 7.3.2 完善行政协商民主的法治环境114-115
  • 7.3.3 营造行政协商民主的舆论环境115
  • 7.3.4 构筑行政协商民主的社会环境115-116
  • 7.4 创新行政协商民主技术手段116-118
  • 7.4.1 认清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行政协商民主的作用116-117
  • 7.4.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行政协商117-118
  • 7.4.3 大力加强信息网络和协商平台建设118
  • 7.5 强化行政协商民主理论支撑118-122
  • 7.5.1 认清开展行政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紧迫性118-119
  • 7.5.2 行政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应直面中国实际119-120
  • 7.5.3 理论工作者应与实务工作者相结合120-122
  • 结论122-124
  • 参考文献124-135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35-137
  • 后记1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宋连胜;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程与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5期

3 卢瑾;;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8年05期

4 李强彬;;论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议程建构[J];求实;2008年01期

5 杨炳超;;协商民主之内涵[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6 陈家刚;;协商民主的价值、挑战与前景[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7 沈岿,王锡锌,李娟;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及其现代意义[J];中外法学;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887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87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