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及其演变
本文关键词: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及其演变
【摘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社会治理模式类型繁多。极具中国特色的运动式治理模式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都对中国的国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运动式治理模式是指掌握一定权力的执政者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通过动员方式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非长效治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发起运动的主体必须具有权威,治理的对象必须事先选定,花费的成本往往十分高昂,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运动,尽管如此,其成果往往是高效却短暂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生成缘于其特定的逻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的动员方法是运动式治理生成的组织基础;新政权确立的卡理斯玛权威为运动式治理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宪政结构和党政结构的二元统一为运动式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持;对社会改造和快速建成现代化国家的政治设计为运动式治理创造了可能性;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使运动式治理成为一种惯性。 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我国的运动式治理模式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49——1978年的运动式治理模式和改革开放以后的运动式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国家的民主与法治建设逐步完善,人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这两个阶段的运动式治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把握其大致的演变趋势:从高密度走向低频次是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发展态势、从规训性转向生产性是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内容转向、从群众转向官僚系统本身是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目标追求、从全社会转向特定领域是运动式治理模式的逻辑理路。 运动式治理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治理领域和特定治理问题上曾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它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途径,是治理社会顽疾的有效手段,是应对公共危机的独特方法。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治理实践使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治理成本过高,容易造成资源的巨大消耗与浪费;治理效果后续性差,往往治标不治本;运动式的治理方式违背法治精神,弱化法律威信;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危害公民权利;助长投机心理,影响政府的信用与形象。 随着国家基础权力的不断完善、卡利斯玛权威的常规化,以及市场调节作用的加强,国家对社会改造和建设的需要将逐步通过常规化的治理方式得以实现,但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转变过程。运动式治理模式作为一种路径依赖依然会长期存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因此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一模式,摒除其消极影响,扩大其积极影响,从而建立一套科学、长效的治理机制仍然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政治运动 运动式治理 运动式治理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4
- (一) 国外研究现状9-11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14-17
- (一) 研究方法14
- (二) 论文架构14-17
- 第二章 运动式治理模式的一般解读17-23
- 一、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类型17-18
- (一) 神治17
- (二) 人治17
- (三) 法治17-18
- (四) 德治18
- 二、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含义18-20
- (一) “运动”的政治学界定18-19
- (二) 政治学意义上“运动”的基本类型19
- (三) “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含义19-20
- 三、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20-23
- (一) 权威的治理主体20
- (二) 特定的治理客体20
- (三) 运动式的治理过程20-21
- (四) 高昂的治理成本21
- (五) 高效却短暂的治理成果21-23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23-33
-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的动员方法为运动式治理奠定了组织基础24-26
- (一) 经济动员24
- (二) 政治动员24-25
- (三) 文化动员25
- (四) 组织动员25-26
- (五) 情感动员26
- 二、新政权确立的卡理斯玛权威为运动式治理提供了合法性基础26-27
- (一) 毛泽东的“超凡权威”27
- (二) 卡理斯玛权威的常规化27
- 三、宪政结构和党政结构的二元统一为运动式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持27-28
- 四、对社会改造和快速建成现代化国家的政治设计使运动式治理成为可能28-29
- 五、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使运动式治理成为一种惯性29-33
- (一) 革命思维的影响29-30
- (二)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30
- (三) 法治缺失的影响30-31
- (四) 盲目追求短期“政绩”目标的影响31-33
- 第四章 运动式治理模式的演变与反思33-41
- 一、运动式治理模式的阶段划分33
- (一) 1949——1978年的运动式治理模式33
- (二) 改革开放以后的运动式治理33
- 二、运动式治理模式的演变33-37
- (一) 从高密度走向低频次: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发展态势34
- (二) 从规训性转向生产性: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内容转向34-35
- (三) 从群众转向官僚系统本身: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目标追求35-36
- (四) 从全社会转向特定领域:运动式治理模式的逻辑理路36-37
- 三、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反思与评价37-41
- (一) 运动式治理模式在国家治理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37-38
- (二) 运动式治理模式实践的社会后果38-41
- 小结41-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刍议运动式治国模式的得失[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9期
2 李云龙;;分析政策——运动式治国模式的得与失[J];经营管理者;2011年22期
3 邓贵川;邵侃;;中国政府的运动式行为模式——中国政策工具的选择逻辑[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24期
4 杨屹泰;变“运动式”整治为“正规化”管理[J];人民公安;2000年15期
5 李忠春;;“运动式推动”病症诊治[J];人民论坛;2006年13期
6 刘春彦;;运动式执法应休矣[J];检察风云;2007年02期
7 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定义及其特征[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8 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J];唯实;2007年10期
9 王长江;;摒弃“运动式思维”[J];刊授党校;2008年08期
10 唐贤兴;;运动式治理存在着弥补政府动员能力不足的可能性[J];学术界;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志军;;威权主义、政府治理与常态政治——“扫黄打非”作为当代中国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典型[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冯志峰;;中国政治发展: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一项对建国以来110次运动式治理的研究报告[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3 李飞;米卜;;群众运动式营销——基于多案例的理论构建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立;杜绝“公开的暗访”首先要杜绝运动式施政[N];南方日报;2013年
2 杨志国;抓建基层谨防“运动式”[N];战士报;2013年
3 顾仲阳;集中居住 切忌“运动式”[N];人民日报;2013年
4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王长江;摒弃“运动式思维”[N];北京日报;2008年
5 沫子;变“运动式”活动为科学的“习惯养成”[N];中国航天报;2009年
6 刘效仁;淮河治污:运动式治理的败笔[N];经理日报;2004年
7 北京市红螺寺中学 白蕾;校车安全管理要警惕“运动式执法”[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腾增友;“打假”谨防“运动式”执法[N];西部法制报;2012年
9 本报评论员;反浪费要破除运动式思维[N];法制日报;2013年
10 河南省监察厅 申国华;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能用“运动式”[N];人民法院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少燕;“运动式”执法解决的新路径:构建独立执法机构[D];延边大学;2010年
2 刘珂言;论“运动式执法”的改革[D];东北大学 ;2009年
3 王慧;运动式执法及其消解[D];南京大学;2011年
4 崔晓燕;运动式执法的价值与困境[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近;论运动式执法的成因及其出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6 魏佳;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生成逻辑及其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志岩;法治视角下运动式治理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8 石青;论从运动式到常态化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维四;中国运动式行政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庄刘成;运动式治理模式的困境与转型[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8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8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