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主观社会地位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5-01-01 04:35
学校适应是衡量个体在校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适应的好坏关乎于个体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学校适应与发展的最大微系统,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家庭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关于它对个体学校适应的影响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家庭环境系统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学校适应的影响,结合“人与情境交互理论”,着眼于积极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关注个体的内部机制,进一步探讨主观社会地位、情绪调节策略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一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学校适应量表调查了316名初中生,探讨了他们学校适应的具体情况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性别与生源方面,初中生学校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比男生学校适应的更好,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学校适应的更好;在年级方面,学校适应存在差异,初一学生的学校适应总分、学业适应高于初二与初三学生,初三学生在学校适应总分、学业适应得分最低;集体适应、环境适应、同伴适应、自我适应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学校适应具有显著正预测作用。研究二调查了513名初中生,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地位、情绪...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学校适应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1.1 学校适应的概念
1.1.2 学校适应的测量
1.1.3 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2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及测量
1.2.2 主观社会地位的概念及测量
1.2.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2.4 .主观社会地位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3 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3.1 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
1.3.2 情绪调节策略的测量
1.3.3 情绪调节策略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1.3.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施测工具
3.3.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
3.3.2 青少年学校适应问卷
3.4 施测程序
3.5 数据分析
3.6 研究结果
3.6.1 共同方法偏差
3.6.2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性别、生源、年级的差异分析
3.6.3 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3.6.4 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校适应的分层回归分析
3.7 研究一讨论
3.7.1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3.7.2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生源上的差异分析
3.7.3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3.7.4 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适应影响的分析
4 研究二:主观社会地位与情绪调节策略在家庭社会地位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
4.3.2 主观社会地位问卷
4.3.3 学校适应问卷
4.3.4 情绪调节策略量表
4.4 施测程序
4.5 数据分析
4.6 结果
4.6.1 共同方法偏差
4.6.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性别、生源、年级差异分析
4.6.3 初中生主观社会地位的性别、生源、年级差异分析
4.6.4 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在性别、生源、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4.6.5 研究变量及其各维度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4.6.6 主观社会地位与情绪调节策略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4.7 研究二讨论与小结
5 总讨论
5.1 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适应影响的讨论
5.2 主观社会地位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的讨论
6 研究意义与局限
6.1 研究意义
6.1.1 理论意义
6.1.2 实践意义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22040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学校适应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1.1 学校适应的概念
1.1.2 学校适应的测量
1.1.3 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2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概念及测量
1.2.2 主观社会地位的概念及测量
1.2.3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2.4 .主观社会地位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3 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3.1 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
1.3.2 情绪调节策略的测量
1.3.3 情绪调节策略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1.3.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假设
3 研究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施测工具
3.3.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
3.3.2 青少年学校适应问卷
3.4 施测程序
3.5 数据分析
3.6 研究结果
3.6.1 共同方法偏差
3.6.2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性别、生源、年级的差异分析
3.6.3 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3.6.4 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校适应的分层回归分析
3.7 研究一讨论
3.7.1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3.7.2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生源上的差异分析
3.7.3 初中生学校适应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3.7.4 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适应影响的分析
4 研究二:主观社会地位与情绪调节策略在家庭社会地位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
4.3.2 主观社会地位问卷
4.3.3 学校适应问卷
4.3.4 情绪调节策略量表
4.4 施测程序
4.5 数据分析
4.6 结果
4.6.1 共同方法偏差
4.6.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性别、生源、年级差异分析
4.6.3 初中生主观社会地位的性别、生源、年级差异分析
4.6.4 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在性别、生源、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4.6.5 研究变量及其各维度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4.6.6 主观社会地位与情绪调节策略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4.7 研究二讨论与小结
5 总讨论
5.1 初中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校适应影响的讨论
5.2 主观社会地位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的讨论
6 研究意义与局限
6.1 研究意义
6.1.1 理论意义
6.1.2 实践意义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22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shuoshibiyelunwen/40220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