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与中国文学的古今之变(1904-1919)
发布时间:2021-01-16 18:03
《东方杂志》作为近现代史上第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期刊,历时了44年之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见证和缩影。本篇论文以《东方杂志》1904年——1919年这一阶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东方杂志》的文学性以及新旧连接的特性,力图发现这一时期被遮蔽的文学面貌,还原文学发展的整体面貌。绪论部分,对《东方杂志》的整体概况做了贯穿式的论述,对本文所探究的古今文学之变作出了简要解释,同时对《东方杂志》有关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说明。第一章,《东方杂志》的文学立场。这一章节对《东方杂志》自身的创刊人、编辑人的思想以及杂志的文学性、文学立场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东方杂志》与作家群体的衍变。这一部分侧重于纯文本分析,以早期文学翻译家、最后一批繁盛的旧体诗人、传统文学品评家以及新兴的外国文学引介者这四类作家群体为代表,对《东方杂志》的文学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些作家以及其文学作品的创作基本上贯穿了文学古今的转变。第三章,《东方杂志》兼通古今的表现及其意义。论述《东方杂志》为什么兼通古今以及兼通古今所展现出的意义,这些构成了《东方杂志》的外围并且贯穿于早期的文学发展面貌。结语部分,对这一时期的文学面...
【文章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东方杂志》概况
第一章《东方杂志》的文学立场
第一节 不同编辑时期的文学思想及面貌
一、创刊人张元济:稳健中的新旧杂糅
二、徐珂和孟森:附庸功用的文学态度
三、杜亚泉:宽容的文学态度
第二节 《东方杂志》中的文学地位
一、以“消遣”、“研究”、“传播”为旨的文学功用
二、文学开始社会化和商业化
第三节 《东方杂志》的文学及其语言思想观念
一、“文以载道”传统文学观念的渗入与延伸
二、中西比较文学观下的传统文学的重新审视
三、兼通的语言观念
第二章《东方杂志》与作家群体的衍变
第一节 以吴铸、林纾、平湖甘作霖等为代表的早期文学翻译家
一、内容概述
二、翻译者都赋予了翻译小说新的内涵
三、以翻译文学打开了文学作品的刊登面貌
第二节 以郑孝胥、陈三立、沈曾植等为代表的旧体诗人
一、描绘生活琐事,游览及交友
二、抒发感伤怀旧之情
三、反映时事,关心国事
第三节 以蒋瑞藻、陈衍、蕙风等为代表的品评家
一、展示了近代文学古诗派的发展过程
二、对古代学术的品评
第四节 以孙毓修、罗罗、君实等为代表的作家引入外国文学及其思想
一、启迪民众,开拓国人的文学视野
二、借以弥补传统文学之不足
三、文学范围的扩大
第三章《东方杂志》兼通古今的表现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东方杂志》中文学样式的探索和创造
一、小说——试图从边缘走向文学的中心地位
二、传统文学样式——旧体诗文的坚守
三、《东方杂志》为新的文学样式提供了范式
第二节 《东方杂志》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一、《东方杂志》呈现出传统思想与新文学的兼容的态势
二、民族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东方杂志》的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
第三节 《东方杂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在继承中建设新文学,以渐变的发展形态展现文学的面貌
二、有限的新变之下消解的张力
三、综合性报刊的文学传播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2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方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J]. 赵黎明. 文艺评论. 2015(01)
[2]晚清民初诗词作者群与文学期刊关系研究——以《申报》相关期刊、《新民丛报》与《东方杂志》为对象[J]. 焦宝.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3)
[3]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访谈[J]. 王德威,陈平原,夏晓虹,关爱和,杨萌芽.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2(04)
[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性缺失[J]. 左鹏军.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01)
[5]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19)[J]. 丁帆.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
[6]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J]. 刘增杰.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01)
[7]《东方杂志》与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J]. 杨萌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8]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 陈思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J].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6)
[10]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J]. 郭延礼. 文艺研究. 2002(06)
博士论文
[1]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D]. 杨克敏.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 徐萍.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东方文化派”思想研究[D]. 袁立莉.黑龙江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五四东西文化论战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D]. 王元力.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1904-1927:《东方杂志》翻译文学研究[D]. 章琼.四川师范大学 2008
[3]1926年之前《东方杂志》的西学传播研究[D]. 潘晓婷.吉林大学 2008
[4]《东方杂志》在清末(1904-1911)的历史文化身份[D]. 王征.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5]对《东方杂志》中的美学文本的整理与研究[D]. 孙振.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近现代报刊与中国现代文学[D]. 贺晓兰.西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81285
【文章来源】: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东方杂志》概况
第一章《东方杂志》的文学立场
第一节 不同编辑时期的文学思想及面貌
一、创刊人张元济:稳健中的新旧杂糅
二、徐珂和孟森:附庸功用的文学态度
三、杜亚泉:宽容的文学态度
第二节 《东方杂志》中的文学地位
一、以“消遣”、“研究”、“传播”为旨的文学功用
二、文学开始社会化和商业化
第三节 《东方杂志》的文学及其语言思想观念
一、“文以载道”传统文学观念的渗入与延伸
二、中西比较文学观下的传统文学的重新审视
三、兼通的语言观念
第二章《东方杂志》与作家群体的衍变
第一节 以吴铸、林纾、平湖甘作霖等为代表的早期文学翻译家
一、内容概述
二、翻译者都赋予了翻译小说新的内涵
三、以翻译文学打开了文学作品的刊登面貌
第二节 以郑孝胥、陈三立、沈曾植等为代表的旧体诗人
一、描绘生活琐事,游览及交友
二、抒发感伤怀旧之情
三、反映时事,关心国事
第三节 以蒋瑞藻、陈衍、蕙风等为代表的品评家
一、展示了近代文学古诗派的发展过程
二、对古代学术的品评
第四节 以孙毓修、罗罗、君实等为代表的作家引入外国文学及其思想
一、启迪民众,开拓国人的文学视野
二、借以弥补传统文学之不足
三、文学范围的扩大
第三章《东方杂志》兼通古今的表现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东方杂志》中文学样式的探索和创造
一、小说——试图从边缘走向文学的中心地位
二、传统文学样式——旧体诗文的坚守
三、《东方杂志》为新的文学样式提供了范式
第二节 《东方杂志》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一、《东方杂志》呈现出传统思想与新文学的兼容的态势
二、民族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东方杂志》的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
第三节 《东方杂志》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在继承中建设新文学,以渐变的发展形态展现文学的面貌
二、有限的新变之下消解的张力
三、综合性报刊的文学传播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2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方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J]. 赵黎明. 文艺评论. 2015(01)
[2]晚清民初诗词作者群与文学期刊关系研究——以《申报》相关期刊、《新民丛报》与《东方杂志》为对象[J]. 焦宝.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3)
[3]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访谈[J]. 王德威,陈平原,夏晓虹,关爱和,杨萌芽.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2(04)
[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性缺失[J]. 左鹏军.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01)
[5]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19)[J]. 丁帆.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
[6]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J]. 刘增杰.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01)
[7]《东方杂志》与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J]. 杨萌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8]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 陈思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J].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6)
[10]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J]. 郭延礼. 文艺研究. 2002(06)
博士论文
[1]论民国时期的外国文学研究[D]. 杨克敏.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 徐萍.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东方文化派”思想研究[D]. 袁立莉.黑龙江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五四东西文化论战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D]. 王元力.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1904-1927:《东方杂志》翻译文学研究[D]. 章琼.四川师范大学 2008
[3]1926年之前《东方杂志》的西学传播研究[D]. 潘晓婷.吉林大学 2008
[4]《东方杂志》在清末(1904-1911)的历史文化身份[D]. 王征.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5]对《东方杂志》中的美学文本的整理与研究[D]. 孙振.东北师范大学 2007
[6]近现代报刊与中国现代文学[D]. 贺晓兰.西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81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8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