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混搭框架策略对双文化启动效应和群际态度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1 11:47
文化混搭是指多种文化元素在同一时空一起呈现,而这样的呈现能够扩大个体对这多种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感知,这种效应又称为双文化启动效应。文化混搭框架策略则包括“外国文化-母国文化”和“母国文化-外国文化”,如米老鼠剪纸和剪纸米老鼠。本研究探索不同的文化混搭框架策略,即“外国文化-母国文化”是否会比“母国文化-外国文化”更能扩大双文化启动效应并导致更强烈的内外群态度差异,且文化入侵感和文化认同是否在其中起到了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一为3文化混搭框架策略×2价值观类型×2目标文化的混合设计,通过问卷测量139名被试在不同文化混搭刺激条件下的产品评价、购买意愿、文化入侵感和文化差异感知,验证文化混搭框架策略对双文化启动效应的影响及文化入侵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美-中”组的产品评价和购买意愿均低于“中-美”组;(2)“美-中”组的文化差异感知显著大于“中-美”组;(3)文化入侵感在文化混搭框架策略对文化差异感知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实验二为2文化混搭框架策略×2内外群×2形容词效价的混合设计,通过文化入侵感问卷、文化不一致性问卷和群体典型性特质评定法对60名被试进行实验,验证文化混搭框...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图2文化混搭材料选择——文化象征评分4.1.3.2文化价值观材料检验将被试对各个文化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的评分进行平均,并将各得分与中位数4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被试认为所有文化价值观词语都较符合中国文化或美国文化,因此实验一可以采用这些词语测量被试的文化差异感知。表2中国/美国文化价值观词语材料检验文化价值观平均值标准差tdfp中国文化价值观服从4.921.056.7959.000谦逊5.920.9415.7359.000集体主义5.981.0514.6459.000责任5.701.0912.0459.000和谐5.951.0214.8759.000美国文化价值观自信5.451.378.1959.000独特性5.351.467.1759.000个性化5.8013010.7359.000自主权5.301.377.3559.000自由5.701.558.4759.0004.2正式实验4.2.1实验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告知“这是一张米老鼠剪纸,是米老鼠形状的剪纸”,“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组被试将被告知“这是一张剪纸米老鼠,是用剪纸做的米老鼠”。接受单独的中国文化刺激的控制组被试将观看一张老鼠剪纸图(图4),并被告知“这是一张鼠年剪纸”。图3实验1中实验组文化混搭刺激图图4实验1中控制组文化混搭刺激图观看完文化混搭图片后,参照Shavitt,Swan,Lowrey和Wnke(1994)的语义差异量表,被试被要求通过7点量表回答4题关于文化混搭产品评价以及他们的购买意愿的量表(e.g.,非常不好-非常好,非常不吸引人的-非常吸引人的,非常不喜欢-非常喜欢,非常不愿意购买-非常愿意购买),完成文化混搭启动。之后,他们还需要用2题的7点量表(聂春艳,汪涛,赵鹏,崔楠,2018)报告他们所感知到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文化入侵感。随后,参照Cheng等研究者(2011)测量文化差异感知的范式,要求被试回答中美文化典型价值观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分别有多典型,即测量被试是否能感知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被试被呈现了5个中国的典型文化价值观和5个美国的典型文化价值观,顺序随机,这些词不仅被证实能自发激活中国/西方的文化联结(Fu,Morris,Lee,Chao,Chiu,&Hong,2007),而且通过了预实验的材料检验。要求被试在7点量表中回答(1)这个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有多典型;(2)这个价值观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有多典型(1=“非常不典型”,7=“非常典型”),数据处理后则得到4个因变量,即:(1)感知中国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本实验中α=.77);(2)感知中国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的关联(本实验中α=.66);(3)感知西方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本实验中α=.76);(4)感知西方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的关联(本实验中α=.7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拓展接触改善群际态度: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J]. 王昌成.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08)
[2]文化混搭产品的消费者反应研究[J]. 郭晓凌,谢毅,王彬,高赟. 管理科学. 2019(04)
[3]解释框架对文化混搭产品评价的影响——比较焦点和解释策略的调节效应[J]. 聂春艳,汪涛,赵鹏,崔楠. 心理学报. 2018(12)
[4]群体认同在群际威胁与内隐城乡刻板印象间的调节作用[J]. 张野,张珊珊,董韵迪.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05)
[5]文化混搭: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 彭璐珞,郑晓莹,彭泗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7)
[6]青少年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研究[J]. 陈晓晨,蒋薇,时勘.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3)
[7]文化混搭的动理——混搭的反应方式、影响因素、心理后果及动态过程[J]. 彭璐珞,赵娜.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5(01)
[8]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排斥反应[J]. 吴莹,杨宜音,赵志裕.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4)
[9]社会认同与内、外群体态度的关系: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的中介作用[J]. 薛婷,陈浩,乐国安,姚琦. 心理科学. 2013(01)
[10]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简式内隐联系测验[J]. 晋争.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0)
本文编号:3010803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图2文化混搭材料选择——文化象征评分4.1.3.2文化价值观材料检验将被试对各个文化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的评分进行平均,并将各得分与中位数4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被试认为所有文化价值观词语都较符合中国文化或美国文化,因此实验一可以采用这些词语测量被试的文化差异感知。表2中国/美国文化价值观词语材料检验文化价值观平均值标准差tdfp中国文化价值观服从4.921.056.7959.000谦逊5.920.9415.7359.000集体主义5.981.0514.6459.000责任5.701.0912.0459.000和谐5.951.0214.8759.000美国文化价值观自信5.451.378.1959.000独特性5.351.467.1759.000个性化5.8013010.7359.000自主权5.301.377.3559.000自由5.701.558.4759.0004.2正式实验4.2.1实验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6告知“这是一张米老鼠剪纸,是米老鼠形状的剪纸”,“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组被试将被告知“这是一张剪纸米老鼠,是用剪纸做的米老鼠”。接受单独的中国文化刺激的控制组被试将观看一张老鼠剪纸图(图4),并被告知“这是一张鼠年剪纸”。图3实验1中实验组文化混搭刺激图图4实验1中控制组文化混搭刺激图观看完文化混搭图片后,参照Shavitt,Swan,Lowrey和Wnke(1994)的语义差异量表,被试被要求通过7点量表回答4题关于文化混搭产品评价以及他们的购买意愿的量表(e.g.,非常不好-非常好,非常不吸引人的-非常吸引人的,非常不喜欢-非常喜欢,非常不愿意购买-非常愿意购买),完成文化混搭启动。之后,他们还需要用2题的7点量表(聂春艳,汪涛,赵鹏,崔楠,2018)报告他们所感知到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文化入侵感。随后,参照Cheng等研究者(2011)测量文化差异感知的范式,要求被试回答中美文化典型价值观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分别有多典型,即测量被试是否能感知到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被试被呈现了5个中国的典型文化价值观和5个美国的典型文化价值观,顺序随机,这些词不仅被证实能自发激活中国/西方的文化联结(Fu,Morris,Lee,Chao,Chiu,&Hong,2007),而且通过了预实验的材料检验。要求被试在7点量表中回答(1)这个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有多典型;(2)这个价值观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有多典型(1=“非常不典型”,7=“非常典型”),数据处理后则得到4个因变量,即:(1)感知中国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本实验中α=.77);(2)感知中国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的关联(本实验中α=.66);(3)感知西方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本实验中α=.76);(4)感知西方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的关联(本实验中α=.7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拓展接触改善群际态度:自我表露的中介作用[J]. 王昌成.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9(08)
[2]文化混搭产品的消费者反应研究[J]. 郭晓凌,谢毅,王彬,高赟. 管理科学. 2019(04)
[3]解释框架对文化混搭产品评价的影响——比较焦点和解释策略的调节效应[J]. 聂春艳,汪涛,赵鹏,崔楠. 心理学报. 2018(12)
[4]群体认同在群际威胁与内隐城乡刻板印象间的调节作用[J]. 张野,张珊珊,董韵迪.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05)
[5]文化混搭: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 彭璐珞,郑晓莹,彭泗清.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7)
[6]青少年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研究[J]. 陈晓晨,蒋薇,时勘.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3)
[7]文化混搭的动理——混搭的反应方式、影响因素、心理后果及动态过程[J]. 彭璐珞,赵娜.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5(01)
[8]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排斥反应[J]. 吴莹,杨宜音,赵志裕.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4)
[9]社会认同与内、外群体态度的关系: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的中介作用[J]. 薛婷,陈浩,乐国安,姚琦. 心理科学. 2013(01)
[10]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简式内隐联系测验[J]. 晋争.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0)
本文编号:3010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1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