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学者王宇根的黄庭坚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3 18:13
  《万卷:黄庭坚和北宋晚期诗学中的阅读与写作》是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外在社会语境和内在诗学逻辑追本溯源的力作。全书着重论述了黄庭坚诗学思想中的核心——“法”的思想,有别于传统对黄庭坚“句法”等理论的研究,传达出作者想通过黄庭坚诗学思想中“法”的内涵,借黄庭坚这个个例来探察在宋代物质文化语境发生的变化由此引起的诗学转型的问题。作者利用阐释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文献资料重新梳理,先是考察文化史与思想史中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新变,借以突出“法”的思想,考察了北宋后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与物质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万卷:黄庭坚和北宋晚期诗学中的阅读与写作》一书中,王宇根创造性地利用了“阐释学”的理论引入北宋诗学改变的历史进程中,以其较强的思辨和大胆的阐释构筑了一个有别于传统观念中的宋代诗学理论变调的图景。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考察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文化史(政治背景、文学背景、士人们读书风尚)研究;第二章主要关注的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思想史研究;第三章重点关注王宇根的印刷“阐释学”理论。指出王宇根对北宋印本文化研究的独特视角与其方法,总结其研究的得与失,笔者也将对其中有些...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宋诗与印刷文化关系研究概况
    第二节 国内外黄庭坚诗学思想研究概述
    第三节 王宇根的研究方法与特色
第一章 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文化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诗学思想视域中的黄庭坚诗学
        一、“诗言志”中的“志”与“物感诗学”
        二、宋诗的新变
    第二节 杜诗典范的确立
        一、宋代诗坛典范的选择
        二、黄庭坚对杜甫的推崇
    第三节 宋人的“读书”
        一、“万卷”一词在唐宋文化视域内的不同意义
        二、宋人的读书风气
第二章 王宇根对黄庭坚诗学思想的思想史研究
    第一节 “法”的内涵与黄庭坚诗学思想的关系
        一、“法”的内涵
        二、禅宗与黄庭坚
    第二节 “法”与“斧柯”
        一、黄庭坚的“法”之思想的内涵
        二、“斧柯”之内涵
    第三节 “雾豹”
        一、“雾豹”提出以及背景
        二、治心养性
    第四节 后期黄庭坚诗学思想的变化
        一、黄庭坚对待“举子之文”的态度
        二、黄庭坚后期的诗学思想
第三章 王宇根印刷文化的“阐释学”回应研究
    第一节 “阐释学”理论的概述
    第二节 印刷文化的“阐释学”在《万卷》中的运用
        一、王宇根对韩愈文集流通之考察
        二、王宇根十一世纪后半期文本流通的考察
        三、关于李氏山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周邦彦的文体学思想——兼与杜甫、黄庭坚的文体论进行比较[J]. 任竞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2]中国古代文学“雾豹”意象的多重义蕴[J]. 李光生.  中国文学研究. 2019(01)
[3]12世紀中國宋代手抄和印刷出版之間的連續性——以王明清分期出版筆記爲例[J]. 魏希德,常方舟.  新宋学. 2018(00)
[4]论黄庭坚的“典故程式”[J]. 孙立尧.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5]黄庭坚谪居黔戎时期对杜甫的文学接受[J]. 赵德坤.  中国韵文学刊. 2017(03)
[6]印刷文化视域下的诗学考察——评王宇根《万卷:黄庭坚和北宋晚期诗学中的阅读与写作》[J]. 姚华.  励耘学刊. 2017(01)
[7]书籍史视域中的诗学阐释——读王宇根《万卷:黄庭坚和北宋晚期诗学中的阅读与写作》[J]. 方笑一.  中国比较文学. 2016(02)
[8]古代诗学概念“句法”论[J]. 傅根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9]先河后海 渐造奇绝——“山谷诗法”孕育成熟的家学渊源[J]. 王小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10]文本,经典与诠释——中西方经典诠释比较[J]. 洪汉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硕士论文
[1]黄庭坚诗歌的《庄子》接受[D]. 庄秀婷.福建师范大学 2018
[2]黄庶《伐檀集》研究[D]. 陈栋梁.南昌大学 2016
[3]宋代苦吟诗论[D]. 赵文洁.山西大学 2012
[4]黄庭坚读书诗研究[D]. 周铁莉.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16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16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7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