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代表书家高频字看书法的学习迁移
发布时间:2021-02-07 22:55
唐朝正处于字书教育向法帖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唐尚法”中的“法”首要体现在楷书的书写规范上。楷书正是字书与名家楷模相结合的最主要载体,形成了唐楷既具有其文字上的规范性和用笔、结字艺术类型丰富性的矛盾特征。本文以数理统计唐朝代表书法家法书作品中的高频字,实验分析论证唐朝代表书家书法迁移学习的理论,以更好地完善书法理论。证明代表法书中用字与今天常用字的关联性,达到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与书法艺术统一的教学构想。法书高频字本身具其碑帖的审美风貌,以高频字来进行书法学习,有助于提高书法学习效率。并详细罗列出代表法书中的高频字表,用以此来建立一套由易到繁的书法教育与识字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以期应用于今天的书法创作和对内、外书法教学。
【文章来源】: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汉字的覆盖率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4图4-1以“无”“有”两字为例在四者书法作品中的单字图像对比,见表4-2、4-3。从图中可以看出书体内部之间的迁移:虞世南楷书、欧阳询楷书、褚遂良前期楷书比较相似,如此顺向迁移还是很明显的。再看欧阳询行书、陆柬之行书的部分字形与虞世南和王羲之同字字形相似性高。陆氏的“无”字几乎直接搬用王羲之《兰亭序》的“无”字;“有”字与虞世南行书字形和智永真书相似。在同一书家中,虞世南的行书与楷书更加接近,欧阳询部分行书单字也与楷书字形相近,相较于虞变化更多,说明虞氏与欧氏在行书中有用真书写行书的意识,表现为不同书体之间的迁移。到陆柬之的行书中,同一件书法作品的单字变化更多,有的偏向楷书字形,也有用草书字法。传褚遂良作品《大字阴符经》与《倪宽赞》中的同字与其楷书差异性较大,而虞、欧两者行书作品与楷书的关联度更大一些,此两件作品被辨为伪或与此有关联。
图 4-6 张旭《郎官石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代以来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字频演变[J]. 刘宇凡,郭金忠,陈清华. 中文信息学报. 2011(03)
[2]中国古代字书综述[J]. 王春华. 晋图学刊. 2007(06)
[3]论书法教学与文字规范化[J]. 王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4]略论唐书尚法诸因素[J]. 薛峰. 洛阳大学学报. 2005(01)
博士论文
[1]论意象思维与书法创作心理[D]. 孟庆星.南京艺术学院 2016
[2]书法空间教学对儿童智力和情绪发展的影响[D]. 刘柏涛.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态研究[D]. 贺文荣.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陆柬之《文赋》研究与我的创作[D]. 杨春艳.南京大学 2018
[2]颜真卿“尚意”行草书风研究[D]. 宋世桢.山东大学 2016
[3]对外汉语教学中书法教学研究[D]. 郝巧芝.新疆师范大学 2016
[4]古今汉语前200个高频字字频变化研究[D]. 刘芹芹.渤海大学 2013
[5]常用汉字字量、字种研究[D]. 刘旭.河北大学 2011
[6]柳公权及其书艺思想探究[D]. 孙俊红.青海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22949
【文章来源】: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汉字的覆盖率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4图4-1以“无”“有”两字为例在四者书法作品中的单字图像对比,见表4-2、4-3。从图中可以看出书体内部之间的迁移:虞世南楷书、欧阳询楷书、褚遂良前期楷书比较相似,如此顺向迁移还是很明显的。再看欧阳询行书、陆柬之行书的部分字形与虞世南和王羲之同字字形相似性高。陆氏的“无”字几乎直接搬用王羲之《兰亭序》的“无”字;“有”字与虞世南行书字形和智永真书相似。在同一书家中,虞世南的行书与楷书更加接近,欧阳询部分行书单字也与楷书字形相近,相较于虞变化更多,说明虞氏与欧氏在行书中有用真书写行书的意识,表现为不同书体之间的迁移。到陆柬之的行书中,同一件书法作品的单字变化更多,有的偏向楷书字形,也有用草书字法。传褚遂良作品《大字阴符经》与《倪宽赞》中的同字与其楷书差异性较大,而虞、欧两者行书作品与楷书的关联度更大一些,此两件作品被辨为伪或与此有关联。
图 4-6 张旭《郎官石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唐代以来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字频演变[J]. 刘宇凡,郭金忠,陈清华. 中文信息学报. 2011(03)
[2]中国古代字书综述[J]. 王春华. 晋图学刊. 2007(06)
[3]论书法教学与文字规范化[J]. 王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4]略论唐书尚法诸因素[J]. 薛峰. 洛阳大学学报. 2005(01)
博士论文
[1]论意象思维与书法创作心理[D]. 孟庆星.南京艺术学院 2016
[2]书法空间教学对儿童智力和情绪发展的影响[D]. 刘柏涛.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的结构与形态研究[D]. 贺文荣.浙江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陆柬之《文赋》研究与我的创作[D]. 杨春艳.南京大学 2018
[2]颜真卿“尚意”行草书风研究[D]. 宋世桢.山东大学 2016
[3]对外汉语教学中书法教学研究[D]. 郝巧芝.新疆师范大学 2016
[4]古今汉语前200个高频字字频变化研究[D]. 刘芹芹.渤海大学 2013
[5]常用汉字字量、字种研究[D]. 刘旭.河北大学 2011
[6]柳公权及其书艺思想探究[D]. 孙俊红.青海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22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2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