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自然我理论及编制自然我量表和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1 01:50
西方主流心理学的研究传统陷入了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危机,非西方国家心理学者在艰难中摸索心理学发展道路,以期建立普世性(全球性)的心理学。其中,黄光国依据Shweider提出的遵循“一种心智,多种心态(one mind,many mentalities)”的原则,建立含摄文化的心理学(culture-inclusive psychology)。本文基于以上描述的背景延续此研究方向,建构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四层次自我曼陀罗模型:自然我理论,并通过编制量表和回归中介研究验证该理论的合理性。本文旨在梳理非西方国家心理学者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普世性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以及概述自我研究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三个研究:(1)建立以道家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自然我理论。中国儒释道文化有助于修养心理学的发展,形成的是修养的自我观。运用普世性与形式性的自我曼陀罗模型,采取文化系统观来分析道家老庄思想,建构自然我理论。自然我能够拥有真实而持久的快乐,达到了心理与社会的均衡。(2)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形成自然我的操作性定义,即了解与反思自然的道理,采取清静寡欲无私的修养行动,体验万物与我为一。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自然我...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我的曼陀罗模型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18“社会知识库”中寻找答案。当个人认同于某一社会群体的时候,他会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沟通,并建构出彼此共有的社会实在(socialreality),他们建构出来的社会实在也可能遭遇到某些共同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就必须进入社会知识库,搜寻数据,设法解决整个社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个人拥有的“智慧”被储存在“个人知识库”里,协助人们在不同情境中做出行动。如图2.1的理论模型所示,自我的社会轴受到社会性的“人”以及生物性的“个体”两个力场的拉扯。透过智慧的引导,个体在满足自己生物性欲望的同时,也学习如何社会化,表现出合乎社会道德的行为。其中个人拥有的“智慧”大致是源自于文化中,文化形成了个人的智慧与信念,然后形成了我们的心理活动与行动(Park,2010)。2.2.2.2老庄思想的四层次自我曼陀罗模型本文依据普世性的自我曼陀罗模型,分析《道德经》和《庄子》的自然我理论及修养之道,从而建构了“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四层次自我曼陀罗模型”,用来说明自性觉醒的“修养”次第来达到“自然我”境界。这个有次第的修养模型,由下而上共四层次如下:1、人法地修养之曼陀罗模型图2.2人法地修养之曼陀罗模型第一层是人法地修养之曼陀罗模型(图2.2),纵向箭头的上端“人”指向“人法地”,
第2章建构自然我理论21另一个重要的修养行动则是“心斋”,则如《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若一志”,即专一你的志趣、志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不要用你的耳朵去听,而要用你的心去听,亦即要全身心去听;然而心有好恶、利害的思量,听时要去除这些杂量。不以自己的好恶判断事物,不要用私心与欲望来行事与做人。这里的心是指在没有私心与欲望升起的自我状态。接下来更进一步则做到如成玄英注疏:“心有知觉,犹起攀援;气无情虑,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遗之又遗,渐阶玄妙也乎1,所以要“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之所谓“气”,就是虚。所以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成玄英注疏:“惟此真道,集在虚心。故如虚心者,心斋妙道也”。道就这虚心中,也就是在没有欲望的心中。2、地法天修养之曼陀罗模型图2.3地法天修养之曼陀罗模型第二层是地法天修养之曼陀罗模型(图2.3),纵向箭头的上端“人”指向“地法天”,这是“人法地”之更高一层面。人想要由第一层“人法地”进至第二层“地法天”的状态,就要进一步做到《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尤张弓欤?......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吴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理想人要效法天追求天道公平,不包藏私心,为世间之物谋
本文编号:3075653
【文章来源】:闽南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我的曼陀罗模型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18“社会知识库”中寻找答案。当个人认同于某一社会群体的时候,他会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沟通,并建构出彼此共有的社会实在(socialreality),他们建构出来的社会实在也可能遭遇到某些共同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就必须进入社会知识库,搜寻数据,设法解决整个社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个人拥有的“智慧”被储存在“个人知识库”里,协助人们在不同情境中做出行动。如图2.1的理论模型所示,自我的社会轴受到社会性的“人”以及生物性的“个体”两个力场的拉扯。透过智慧的引导,个体在满足自己生物性欲望的同时,也学习如何社会化,表现出合乎社会道德的行为。其中个人拥有的“智慧”大致是源自于文化中,文化形成了个人的智慧与信念,然后形成了我们的心理活动与行动(Park,2010)。2.2.2.2老庄思想的四层次自我曼陀罗模型本文依据普世性的自我曼陀罗模型,分析《道德经》和《庄子》的自然我理论及修养之道,从而建构了“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四层次自我曼陀罗模型”,用来说明自性觉醒的“修养”次第来达到“自然我”境界。这个有次第的修养模型,由下而上共四层次如下:1、人法地修养之曼陀罗模型图2.2人法地修养之曼陀罗模型第一层是人法地修养之曼陀罗模型(图2.2),纵向箭头的上端“人”指向“人法地”,
第2章建构自然我理论21另一个重要的修养行动则是“心斋”,则如《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若一志”,即专一你的志趣、志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不要用你的耳朵去听,而要用你的心去听,亦即要全身心去听;然而心有好恶、利害的思量,听时要去除这些杂量。不以自己的好恶判断事物,不要用私心与欲望来行事与做人。这里的心是指在没有私心与欲望升起的自我状态。接下来更进一步则做到如成玄英注疏:“心有知觉,犹起攀援;气无情虑,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遗之又遗,渐阶玄妙也乎1,所以要“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之所谓“气”,就是虚。所以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成玄英注疏:“惟此真道,集在虚心。故如虚心者,心斋妙道也”。道就这虚心中,也就是在没有欲望的心中。2、地法天修养之曼陀罗模型图2.3地法天修养之曼陀罗模型第二层是地法天修养之曼陀罗模型(图2.3),纵向箭头的上端“人”指向“地法天”,这是“人法地”之更高一层面。人想要由第一层“人法地”进至第二层“地法天”的状态,就要进一步做到《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尤张弓欤?......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吴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理想人要效法天追求天道公平,不包藏私心,为世间之物谋
本文编号:3075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7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