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良知学的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7 21:38
在“心即理”结构下的良知与致良知之间,笔者展开了对阳明良知学的主体性研究,但笔者并没有以良知为研究起点,而是以良知的情感化表达为起点,因为情感是人的真实存在方式。孔孟仁学始终是重情的传统,因为孔孟讨论仁义并不是从形而上学的建设下贯,而是就真实存在的人去谈人性仁义的真实,即以不安、恻隐等本源情感指点“仁”,如此便有双向的解读,一方面仁的存在需要通过本源情感来证明,另一方面仁是通过情感化展现,这些本源之情所要表达的就是人天生具有道德直觉。孔孟同样重“智”,此智并非是纯智,而是建立在“仁”上的“仁智”。阳明继承以上的情感传统,发明良知头脑,将道德直觉从本源情感层面上溯到更根源的良知本体层面,其对仁的情感化表达、仁智双彰的继承表现在良知、是非之心、好恶之情的降级化表达中,其“良知”概念融合了孟子的良知与良能,并在宋明理学的“性理”结构下将之上升到本体层面,汲取了孟子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的概念指向“良知”自知的内外两个向度。好恶之情也是孔孟的传统表达,好恶之情的正当性诉诸于“仁”,而不是人的一切好恶都具有道德合法性。阳明通过是非之心、好恶之情的情感化表达使得良知能真实贴切人的存在,使其人人皆能成圣...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解题--良知学的主体性
1.1.1 良知学的进路
1.1.2 良知学的主体性之理解
1.2 研究现状
1.3 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2章 人是情感的存在
2.1 孔孟之情感传统
2.1.1 情感理性:以情感指点仁
2.1.2 仁智双彰:以仁指点智
2.1.3 道德直觉:本源情感引发一切道德
2.2 阳明之继承--以情感论良知
2.2.1 阳明对情感传统的继承
2.2.2 阳明对孟子良知良能之继承
2.2.3 阳明对孟子心之四端的继承--是非与羞恶
2.2.4 良知是真诚恻怛
第3章 情感之前--良知是头脑
3.1 良知之自知
3.1.1 自明与自觉
3.1.2 当下即知而非已知
3.1.3 良知常知常清醒
3.2 人是否天生具有良知全体
3.2.1 良知之全体与分数
3.2.2 保全与扩充良知
第4章 良知之前--良知即天理
4.1 天理的去实体化
4.1.1 心、性、理之关系--本来一体与统合一体
4.1.2 良之向度--善、诚、中
4.2 天理的情感化
第5章 致良知--主体生命世界的展开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J]. 杨虎. 当代儒学. 2019(01)
[2]知情意:王阳明良知论的三个面向[J]. 陈立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3]从“天理”到“良知”——王阳明“良知”思想的演变及其美学意蕴[J]. 杨洋. 中国文化研究. 2016(04)
[4]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诠释[J]. 李明辉. 哲学分析. 2014(04)
[5]朱子哲学当代诠释方法论之反思——从“继别为宗”到“横摄归纵”[J]. 林安梧. 河北学刊. 2009(03)
[6]践形与践行——宋明理学中两种不同的工夫系统[J]. 丁为祥. 中国哲学史. 2009(01)
[7]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J]. 耿宁,李峻. 哲学研究. 2009(01)
[8]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J]. 蒙培元.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2)
[9]王阳明“无善无恶”辨——兼与陈来同志商榷[J]. 丁为祥. 孔子研究. 1993(02)
[10]略论儒家伦理本体论的内在矛盾和王阳明良知说的本质特征[J]. 方同义. 浙江师大学报. 1991(02)
本文编号:3087754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解题--良知学的主体性
1.1.1 良知学的进路
1.1.2 良知学的主体性之理解
1.2 研究现状
1.3 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2章 人是情感的存在
2.1 孔孟之情感传统
2.1.1 情感理性:以情感指点仁
2.1.2 仁智双彰:以仁指点智
2.1.3 道德直觉:本源情感引发一切道德
2.2 阳明之继承--以情感论良知
2.2.1 阳明对情感传统的继承
2.2.2 阳明对孟子良知良能之继承
2.2.3 阳明对孟子心之四端的继承--是非与羞恶
2.2.4 良知是真诚恻怛
第3章 情感之前--良知是头脑
3.1 良知之自知
3.1.1 自明与自觉
3.1.2 当下即知而非已知
3.1.3 良知常知常清醒
3.2 人是否天生具有良知全体
3.2.1 良知之全体与分数
3.2.2 保全与扩充良知
第4章 良知之前--良知即天理
4.1 天理的去实体化
4.1.1 心、性、理之关系--本来一体与统合一体
4.1.2 良之向度--善、诚、中
4.2 天理的情感化
第5章 致良知--主体生命世界的展开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J]. 杨虎. 当代儒学. 2019(01)
[2]知情意:王阳明良知论的三个面向[J]. 陈立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3]从“天理”到“良知”——王阳明“良知”思想的演变及其美学意蕴[J]. 杨洋. 中国文化研究. 2016(04)
[4]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诠释[J]. 李明辉. 哲学分析. 2014(04)
[5]朱子哲学当代诠释方法论之反思——从“继别为宗”到“横摄归纵”[J]. 林安梧. 河北学刊. 2009(03)
[6]践形与践行——宋明理学中两种不同的工夫系统[J]. 丁为祥. 中国哲学史. 2009(01)
[7]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J]. 耿宁,李峻. 哲学研究. 2009(01)
[8]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J]. 蒙培元.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2)
[9]王阳明“无善无恶”辨——兼与陈来同志商榷[J]. 丁为祥. 孔子研究. 1993(02)
[10]略论儒家伦理本体论的内在矛盾和王阳明良知说的本质特征[J]. 方同义. 浙江师大学报. 1991(02)
本文编号:3087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08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