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令淓《方石书话》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11:11
于令淓是清代康乾时期的书家,他在其代表书论《方石书话》中较早倡导了崇尚碑学的理念,并将研究的碑学思想运用于书写实践。在书法创作中,于令淓将北碑的险劲用笔及篆隶的古意融入到行草书中,敢于大胆创新摸索;在理论上,《方石书话》批判帖学糜弱书风而重气骨。文章中还谈及其他书学思想观点,如学书要从篆隶悟入,有关执笔,书法之气韵和对师古的看法。《方石书话》论点独到,当时正值旧的帖学模式逐渐解体,新学派还未成熟确立的过渡时期,于令淓敢于站在帖学对立面而崇尚碑学思想,对后世碑派书法的发展起了铺垫与引领作用,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将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对于令淓生平及其书学思想著作《方石书话》进行研究,并结合康熙到嘉庆年间的书学背景,重点对于令淓的书学思想加以深入整理分析研究。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于令淓作品
于令淓《方石书话》研究2等都是擅长魏碑的书家,他们不但从传统碑学中取法古意,而且能够结合时代变化对北碑书法进行灵活创新,这对我毕业创作给予一定的启示。1.3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一直临习过许多碑刻,用笔过于单一反而让书写变的有些僵化,而无趣味性。偶然机会接触到现代书家临摹和创作的魏碑作品,打开了我对传统碑刻的理解。这些作品中用笔果敢迅捷,灵活多变,能对同样的笔画进行不同理解,并结合不同的用笔方式表现出来,而这正是我在书写中所缺乏的。图1.1于令淓作品图1.2赵之谦作品图1.3康有为作品图1.4李松作品图1.5孙伯翔作品图1.6李宛谿作品
于令淓《方石书话》研究2等都是擅长魏碑的书家,他们不但从传统碑学中取法古意,而且能够结合时代变化对北碑书法进行灵活创新,这对我毕业创作给予一定的启示。1.3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一直临习过许多碑刻,用笔过于单一反而让书写变的有些僵化,而无趣味性。偶然机会接触到现代书家临摹和创作的魏碑作品,打开了我对传统碑刻的理解。这些作品中用笔果敢迅捷,灵活多变,能对同样的笔画进行不同理解,并结合不同的用笔方式表现出来,而这正是我在书写中所缺乏的。图1.1于令淓作品图1.2赵之谦作品图1.3康有为作品图1.4李松作品图1.5孙伯翔作品图1.6李宛谿作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碑学兴起的历程和意义[J]. 张孜. 艺海. 2017(12)
[2]清尚碑风气中于令的书学地位[J]. 王胜男. 美与时代(下). 2016(03)
[3]笔悟篆隶 书入能品——清代于令淓其人其书[J]. 刘元堂. 中国书画. 2014(09)
[4]《方石书话》书学思想抉要[J]. 刘元堂.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0(01)
[5]清代碑学兴盛成因略论[J]. 王夕闻,董世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6]学书首需破除迷信──《书艺丛谈》之一[J]. 启功. 文艺研究. 2000(03)
博士论文
[1]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D]. 董文强.山东大学 2017
[2]清代北碑书学观研究[D]. 王友贵.中国美术学院 2015
[3]清康雍乾时期书法风尚研究[D]. 方爱龙.南京艺术学院 2015
[4]清代书法理论之碑学审美意识研究[D]. 邵敏智.中国美术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论清代碑学的发展阶段[D]. 马犇.云南师范大学 2018
[2]书法用笔的内涵和审美形态[D]. 罗南.南京艺术学院 2018
[3]清乾嘉时期篆书综合研究[D]. 刘超.山西师范大学 2012
[4]碑派笔法研究[D]. 李宇平.西南大学 2008
[5]清代碑学中的古法思想研究[D]. 黄克.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09410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于令淓作品
于令淓《方石书话》研究2等都是擅长魏碑的书家,他们不但从传统碑学中取法古意,而且能够结合时代变化对北碑书法进行灵活创新,这对我毕业创作给予一定的启示。1.3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一直临习过许多碑刻,用笔过于单一反而让书写变的有些僵化,而无趣味性。偶然机会接触到现代书家临摹和创作的魏碑作品,打开了我对传统碑刻的理解。这些作品中用笔果敢迅捷,灵活多变,能对同样的笔画进行不同理解,并结合不同的用笔方式表现出来,而这正是我在书写中所缺乏的。图1.1于令淓作品图1.2赵之谦作品图1.3康有为作品图1.4李松作品图1.5孙伯翔作品图1.6李宛谿作品
于令淓《方石书话》研究2等都是擅长魏碑的书家,他们不但从传统碑学中取法古意,而且能够结合时代变化对北碑书法进行灵活创新,这对我毕业创作给予一定的启示。1.3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一直临习过许多碑刻,用笔过于单一反而让书写变的有些僵化,而无趣味性。偶然机会接触到现代书家临摹和创作的魏碑作品,打开了我对传统碑刻的理解。这些作品中用笔果敢迅捷,灵活多变,能对同样的笔画进行不同理解,并结合不同的用笔方式表现出来,而这正是我在书写中所缺乏的。图1.1于令淓作品图1.2赵之谦作品图1.3康有为作品图1.4李松作品图1.5孙伯翔作品图1.6李宛谿作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代碑学兴起的历程和意义[J]. 张孜. 艺海. 2017(12)
[2]清尚碑风气中于令的书学地位[J]. 王胜男. 美与时代(下). 2016(03)
[3]笔悟篆隶 书入能品——清代于令淓其人其书[J]. 刘元堂. 中国书画. 2014(09)
[4]《方石书话》书学思想抉要[J]. 刘元堂.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0(01)
[5]清代碑学兴盛成因略论[J]. 王夕闻,董世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6]学书首需破除迷信──《书艺丛谈》之一[J]. 启功. 文艺研究. 2000(03)
博士论文
[1]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D]. 董文强.山东大学 2017
[2]清代北碑书学观研究[D]. 王友贵.中国美术学院 2015
[3]清康雍乾时期书法风尚研究[D]. 方爱龙.南京艺术学院 2015
[4]清代书法理论之碑学审美意识研究[D]. 邵敏智.中国美术学院 2010
硕士论文
[1]论清代碑学的发展阶段[D]. 马犇.云南师范大学 2018
[2]书法用笔的内涵和审美形态[D]. 罗南.南京艺术学院 2018
[3]清乾嘉时期篆书综合研究[D]. 刘超.山西师范大学 2012
[4]碑派笔法研究[D]. 李宇平.西南大学 2008
[5]清代碑学中的古法思想研究[D]. 黄克.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09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10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