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GC的大遗址旅游吸引物建构研究 ——以殷墟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30 19:23
大遗址景区作为文化属性浓厚的旅游景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大遗址旅游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践行了总书记提出的“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理念,有利于遗址资源的活化与保护。大遗址作为特殊的旅游景区,其具象文物景观中的内在意义不言而喻,因而其旅游吸引力结构必然不同一般。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大遗址旅游吸引物,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认为其不仅是一种客观实在,更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符号,承载着某种社会理想与价值。游客的游后UGC作为重要的旅游话语,可以看做是游客对吸引物的理解与建构。遂以殷墟为案例,从各大旅游网站收集评论与游记,借助ROST、UCINET等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其中,“解说”一词在度数中心度一般的情况下(第20位),中间中心度高居第4位,说明其有很强的“连接”属性,结合凝聚子群结果和符号学相关理论,以及大遗址的“高语境”特性,笔者提出了殷墟旅游吸引物的三层次结构模型:客观实在的具象层(即“能指”)、内涵符号的核心层(即“所指”)和以“解说系统”为核心的搭建“桥梁”的中间层。由此得出大遗址旅游吸引物的一般共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吸引物符号,其在传统的符号建构视角下的“能...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4-1)来看,“殷墟”的度数中心度最高,为5897??(有5897个节点与它直接相连),约占1.5%,与其它节点相比优势明显(其它节??点的度数中心度均未超过3500),可以作为第一层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殷墟旅游吸引物结构分析??殷墟作为一个大遗址景区,其吸引力有着不同于一般景区的特殊性。结合前??文对大遗址旅游吸引物的界定和对殷墟游后文本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此处的旅??游吸引物是一个三层次的整体,是游客吸收理解之后建构出来的吸引物符号,既??包含与生俱来的客观的物理特性(即“能指”),也包括符合当前社会价值和理想??的符号属性(即“所指”)[212]。同时,由于大遗址旅游吸引物多是“高语境吸引??物”,也就是需要借助有关吸引物的语境(即关于吸引物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背景)??才能获得满意体验的旅游吸引物[228],故在符号学传统意义上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还需作为“桥梁”的连接层。结合文本分析来看,殷墟旅游吸引物的内涵结??构包括客观的具象吸引物一一具象层(第一子群),以及其内在的吸引力一一核心??层(第二子群);同时,根据“中间中心度”研究结果,“讲解”在语义网络中具??有很强的控制联系的“权力”,故殷墟旅游吸引物的内涵结构中还应包含以解说系??统为主的中间层(第三子群),如下图所示(图4-1)。??核心层??图4-1殷墟旅游吸引物结构模型??4.1具象层??殷墟旅游吸引物的最外层是具象层,也就是具体实在的旅游景观,就大遗址??景区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一般共性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具象??的文物、遗迹等。旅游吸引物就是一种符号(MacCannelll999),而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具象层(旅游景观)就是符号的“能指”?,也就是旅游吸引物的绝对吸??引力来源一一客观的物理属性。它是景区旅游吸引力的物质载体,也就是游客能??4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遗址旅游吸引物????J???▼???±???具象层?1中间层?1核心层??_V_?Y?T?T?T?T??其??f?他科历艺赏??|?服学史术游??I?务教文审愉??统?要育化美悦???|?素??图4-2大遗址旅游吸引物??4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同景同感”到“同景异感”:一个“分层对应论”的分析框架[J]. 王宁. 旅游学刊. 2019(09)
[2]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文化遗产旅游体验感知研究——以桂林独秀峰王城景区为例[J]. 吕娟,张燕.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6)
[3]故宫的雪:官方微博传播路径与旅游吸引物建构研究[J]. 周欣琪,郝小斐. 旅游学刊. 2018(10)
[4]基于体验旅游视野下分析大遗址保护园区解说教育策略[J]. 刘嫣歆.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4)
[5]基于UGC的佛山市旅游形象研究[J]. 周健. 经贸实践. 2018(05)
[6]中国出境旅游的社会认知研究——跨文化交流视角的网络文本分析[J]. 宋振春,赵彩虹,李旭东. 旅游学刊. 2018(03)
[7]基于UGC的广州旅游体验建构[J]. 陈薇. 旅游研究. 2018(01)
[8]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商业化符号表征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J]. 孙小龙,林璧属. 旅游学刊. 2017(12)
[9]安阳殷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张丽,韩小强.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8)
[10]基于网络文本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宏村为例[J]. 庞兆玲,仲明明,潘立新. 大理大学学报. 2017(03)
博士论文
[1]体验式智慧旅游研究:建构主义视角[D]. 沈文星.武汉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台湾社会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D]. 王一如.山东大学 2019
[2]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 陈超.江西财经大学 2018
[3]大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李扬.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集聚效应下西咸新区大遗址保护管理研究[D]. 王申钰.西北大学 2017
[5]汉长安城遗址区无形文化资源的活化保护策略研究[D]. 牛世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6]文化产业视域下工业遗迹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定位研究[D]. 黄颖.电子科技大学 2017
[7]在线旅游UGC中张家界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质性分析[D]. 杜科蓓.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8]基于游客感知的安阳殷墟文化内涵表达研究[D]. 徐晶晶.西北大学 2015
[9]基于ASEB分析的大遗址旅游体验研究[D]. 王晨.广西师范大学 2015
[10]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 刘丹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10015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4-1)来看,“殷墟”的度数中心度最高,为5897??(有5897个节点与它直接相连),约占1.5%,与其它节点相比优势明显(其它节??点的度数中心度均未超过3500),可以作为第一层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殷墟旅游吸引物结构分析??殷墟作为一个大遗址景区,其吸引力有着不同于一般景区的特殊性。结合前??文对大遗址旅游吸引物的界定和对殷墟游后文本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此处的旅??游吸引物是一个三层次的整体,是游客吸收理解之后建构出来的吸引物符号,既??包含与生俱来的客观的物理特性(即“能指”),也包括符合当前社会价值和理想??的符号属性(即“所指”)[212]。同时,由于大遗址旅游吸引物多是“高语境吸引??物”,也就是需要借助有关吸引物的语境(即关于吸引物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背景)??才能获得满意体验的旅游吸引物[228],故在符号学传统意义上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还需作为“桥梁”的连接层。结合文本分析来看,殷墟旅游吸引物的内涵结??构包括客观的具象吸引物一一具象层(第一子群),以及其内在的吸引力一一核心??层(第二子群);同时,根据“中间中心度”研究结果,“讲解”在语义网络中具??有很强的控制联系的“权力”,故殷墟旅游吸引物的内涵结构中还应包含以解说系??统为主的中间层(第三子群),如下图所示(图4-1)。??核心层??图4-1殷墟旅游吸引物结构模型??4.1具象层??殷墟旅游吸引物的最外层是具象层,也就是具体实在的旅游景观,就大遗址??景区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一般共性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具象??的文物、遗迹等。旅游吸引物就是一种符号(MacCannelll999),而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具象层(旅游景观)就是符号的“能指”?,也就是旅游吸引物的绝对吸??引力来源一一客观的物理属性。它是景区旅游吸引力的物质载体,也就是游客能??4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遗址旅游吸引物????J???▼???±???具象层?1中间层?1核心层??_V_?Y?T?T?T?T??其??f?他科历艺赏??|?服学史术游??I?务教文审愉??统?要育化美悦???|?素??图4-2大遗址旅游吸引物??4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同景同感”到“同景异感”:一个“分层对应论”的分析框架[J]. 王宁. 旅游学刊. 2019(09)
[2]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文化遗产旅游体验感知研究——以桂林独秀峰王城景区为例[J]. 吕娟,张燕.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6)
[3]故宫的雪:官方微博传播路径与旅游吸引物建构研究[J]. 周欣琪,郝小斐. 旅游学刊. 2018(10)
[4]基于体验旅游视野下分析大遗址保护园区解说教育策略[J]. 刘嫣歆.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4)
[5]基于UGC的佛山市旅游形象研究[J]. 周健. 经贸实践. 2018(05)
[6]中国出境旅游的社会认知研究——跨文化交流视角的网络文本分析[J]. 宋振春,赵彩虹,李旭东. 旅游学刊. 2018(03)
[7]基于UGC的广州旅游体验建构[J]. 陈薇. 旅游研究. 2018(01)
[8]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商业化符号表征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J]. 孙小龙,林璧属. 旅游学刊. 2017(12)
[9]安阳殷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张丽,韩小强.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7(08)
[10]基于网络文本的古村落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宏村为例[J]. 庞兆玲,仲明明,潘立新. 大理大学学报. 2017(03)
博士论文
[1]体验式智慧旅游研究:建构主义视角[D]. 沈文星.武汉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台湾社会对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D]. 王一如.山东大学 2019
[2]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 陈超.江西财经大学 2018
[3]大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李扬.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集聚效应下西咸新区大遗址保护管理研究[D]. 王申钰.西北大学 2017
[5]汉长安城遗址区无形文化资源的活化保护策略研究[D]. 牛世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6]文化产业视域下工业遗迹旅游开发中政府职能定位研究[D]. 黄颖.电子科技大学 2017
[7]在线旅游UGC中张家界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质性分析[D]. 杜科蓓.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
[8]基于游客感知的安阳殷墟文化内涵表达研究[D]. 徐晶晶.西北大学 2015
[9]基于ASEB分析的大遗址旅游体验研究[D]. 王晨.广西师范大学 2015
[10]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 刘丹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10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11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