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七年”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1 07:58
文艺作品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食粮,其可以满足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电影作为文化传播中最贴近普通民众的文化载体,更是以其生活性、艺术性的表达,成为广大民众的最爱。而有声电影从它诞生的那个时候开始,伴随影像出现的众多音乐音响,就成为人们的听觉记忆而代表了一个时代。新中国的电影和电影音乐也依托不同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在摸索中成长并逐步成熟。新中国的成立后,随着国家对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措施的实施,各级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文化帮扶政策,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拍摄反映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因此被列入文化发展重要的内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是1950年上映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意味着少数民族文化在新中国的文化百花园占有了一席之地。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开发边疆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云南的民族文化也成为电影工作者重要的文化源泉,启迪了电影工作者们艺术创造的灵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电影界成功完成了反映18个少数民族风情的47部电影,其中,...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状研究综述
一、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生态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简况
1.从“引进”到“模仿”
2.从“无声”到“有声”
3.从“青涩”到“开创”
(二)社会环境提供创作条件
1.政治氛围与意识形态传播的需求
2.国家对电影创作的政策引导
3.“边地风情”审美心理的建构基础
(三)“边地风情”激发的文学情丝
1.《南行记》开创了边地的风情画卷
2.“边疆”不再“边缘”
3.文学的描写激发出社会的热潮
(四)民族音乐元素激发的音乐创作灵感
1.云南民族音乐资源的丰富性
2.作曲家审美立场的价值抉择
3.原生素材的充分挖掘与再创造
(五)职业作曲家的介入与表达
1.专业创作团队和军旅音乐团队的贡献
2.“主题音乐”概念的建立
3.现实主义风格的彰显
二、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片段分析
(一)电影歌曲分析
1.词曲配合的口语化
2.歌唱形式的民族化借用
3.衬词衬腔的个性化表达
4.音乐表演的平民化
(二)电影配乐分析
1.原生音乐素材与作曲技法的融合
2.配器运用构成中西结合的典范
3.云南民族特色乐器的音色运用
(三)音画构成与表现分析
1.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并重
2.音画配置以音画同步为主
三、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本土文化是创作情感的内在推动力
1.音乐语汇强化地方特色
2.文学内容增强音乐内涵
3.以音乐音色突出民族的性格
(二)旋律结构是“民族化”特点的外在表现
1.主干音保留着民族色彩
2.音乐动机源于传统民歌元素
(三)旋律结构符合大众的听觉需求
1.旋律结构和歌词内容的通俗化表达
2.作品结构的简明化
四、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的传播效能
(一)边地音乐元素的神奇魅力
1.局内人获得“文化自信”
2.局外人获得“美好联想”
3.音响符号成为云南地理方位的代指
(二)音乐传播提升了云南的社会声望
1.“去云南”成为内地观众的心愿
2.现实主义的音乐创作手法成为时代典范
3.时代“流行歌曲”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三)音乐传播的时代反思
1.物质匮乏精神丰富的幸福岁月
2.“简洁而不简单”的审美生命力
3.跨越时代风霜的永恒价值
4.云南当代音乐创作遵循的楷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111090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状研究综述
一、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生态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简况
1.从“引进”到“模仿”
2.从“无声”到“有声”
3.从“青涩”到“开创”
(二)社会环境提供创作条件
1.政治氛围与意识形态传播的需求
2.国家对电影创作的政策引导
3.“边地风情”审美心理的建构基础
(三)“边地风情”激发的文学情丝
1.《南行记》开创了边地的风情画卷
2.“边疆”不再“边缘”
3.文学的描写激发出社会的热潮
(四)民族音乐元素激发的音乐创作灵感
1.云南民族音乐资源的丰富性
2.作曲家审美立场的价值抉择
3.原生素材的充分挖掘与再创造
(五)职业作曲家的介入与表达
1.专业创作团队和军旅音乐团队的贡献
2.“主题音乐”概念的建立
3.现实主义风格的彰显
二、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片段分析
(一)电影歌曲分析
1.词曲配合的口语化
2.歌唱形式的民族化借用
3.衬词衬腔的个性化表达
4.音乐表演的平民化
(二)电影配乐分析
1.原生音乐素材与作曲技法的融合
2.配器运用构成中西结合的典范
3.云南民族特色乐器的音色运用
(三)音画构成与表现分析
1.主题音乐与场景音乐并重
2.音画配置以音画同步为主
三、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本土文化是创作情感的内在推动力
1.音乐语汇强化地方特色
2.文学内容增强音乐内涵
3.以音乐音色突出民族的性格
(二)旋律结构是“民族化”特点的外在表现
1.主干音保留着民族色彩
2.音乐动机源于传统民歌元素
(三)旋律结构符合大众的听觉需求
1.旋律结构和歌词内容的通俗化表达
2.作品结构的简明化
四、云南民族题材电影音乐的传播效能
(一)边地音乐元素的神奇魅力
1.局内人获得“文化自信”
2.局外人获得“美好联想”
3.音响符号成为云南地理方位的代指
(二)音乐传播提升了云南的社会声望
1.“去云南”成为内地观众的心愿
2.现实主义的音乐创作手法成为时代典范
3.时代“流行歌曲”满足观众审美需求
(三)音乐传播的时代反思
1.物质匮乏精神丰富的幸福岁月
2.“简洁而不简单”的审美生命力
3.跨越时代风霜的永恒价值
4.云南当代音乐创作遵循的楷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111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111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