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
发布时间:2021-04-09 09:28
在浩如烟海的音乐文化“遗产”当中,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创作或许不是最光彩夺目的那一个,但却毫无悬念地跻身于此体裁优秀创作成果的前列。本文以舒伯特在钢琴奏鸣曲早期创作中,将其独有抒情风格特征显露无疑的代表作品《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较为周密的分析阐述,尽可能深入详尽地探寻作品内在的情感线索,为精准细腻的演奏诠释提供更为广阔思路。文章主要运用搜集整理、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拆分整合、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来组织和填充论文材料,并以舒伯特对古典和浪漫风格的传承联结作为切入点,简单陈述了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背景,并对作品的音乐结构、典型风格内涵及特征性主题旋律线条进行逐一提取,并着重展开梳理论述。同时,还结合了笔者自身对于音乐会演出实践中必要环节的反思与总结。期待通过对此作品的具象化分析,可以开阔视野,从而引发更多从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及多重演奏风格剖析中带来的思考。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随着持续低音#E的引入,将调性一瞬间转至主调的关系小调(#f小调)上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创作分析与演奏诠释9图1-1随着持续低音#E的引入,将调性一瞬间转至主调的关系小调(#f小调)上。在之后短短的四小节内,织体节奏中首现的重复音动机与附点材料进行相互轮换,并于乐段结尾处对A乐段主题材料进行重复和分解。与此同时,力度的对比也相对频繁起来,在中强(mf)与很弱(pp)之间摇摆徘徊,直至段末,激起的波澜才渐渐归于平缓。由此可推断,舒伯特所要强调和表达的应该是内心深处所无法触及的矛盾与不解。现实不管怎样困惑不堪,作曲家都曾拼命想在旋律的发展进行中寻找释放压力的突破口。正如,图1-2中所展示的A"乐段的后半段一样,高音旋律的犹豫不决、低音声部的不断攀升,好比两条外表看似自相矛盾的内心描写。然而,最后不过是以明朗向阳的持续上行三连音主调音阶的连接展开就能解决的难题。尤需重视的是,仅一小节长短的连接部设计并不多见,却给接下来的副部主题材料提供了明确的预示。图1-2副部与主部的主体规模相当,是由两个类似于模进关系的非对称性乐段(C-C")组成,其主题调性的色彩逐渐向主调的属关系调(E大调)上发展,织体形态也更加简明。重复音的动机再次频出,更是将舒伯特擅于刻画的“流浪者”形象进行大肆铺设展开。其中,大小调的色彩明暗对比、双向三连音的旋律流动、连续八度“叹息式”的上行爬升等一系列动态体现,均可透露出舒伯特仍幻想从个人的内心世界找寻现实中遗失的美好。
硕士学位论文10图1-3但是,幻想终归不能如愿。在e小调色彩映衬的三连音动机连接中急转直下,方能强烈地感受到其瞬间将自己推向深渊的现实与无奈。其后,C"乐段落入低音区的主题旋律,由于对C乐段的材料进行倒置和填充,并于38小节处,以下行半音八度织体开始逐渐拉宽,且与伴奏区域重重叠置的三连音音型材料,以二对三的节奏模式进行上下呼应,并配以力度变化的强烈烘托等一系列戏剧性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呈现,如同在沉重压抑的步伐中想要挣脱来自阴暗地狱的魔爪,并试图突出重围的悲剧性艺术效果。图1-4最终,结束部紧接着副部尾声处一拍半的休止后,延用了低音声部持续敲击的E音,并以力度(pp)再次击响“一长两短”的主题动机。其后的平行乐句,则以八度大跳的收缩,将力度继续压低到极弱(ppp),结尾处看似明朗的级进上扬,将再次燃起对于展开部的憧憬。(见图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J]. 平静. 北方音乐. 2018(03)
[2]旅行的意义——“1819”舒伯特的苦与乐[J]. 李晓莹. 艺术评鉴. 2017(05)
[3]从A大调奏鸣曲D664看舒伯特奏鸣曲主题的歌唱性[J]. 高方园. 北方音乐. 2015(03)
[4]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问题[J]. 吴驰.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4(01)
硕士论文
[1]浪漫精神与古典形式的冲突与融合[D]. 许淼琳.星海音乐学院 2018
[2]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D]. 刘晓雨.山东艺术学院 2018
[3]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演绎[D]. 张凡.河北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27375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随着持续低音#E的引入,将调性一瞬间转至主调的关系小调(#f小调)上
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创作分析与演奏诠释9图1-1随着持续低音#E的引入,将调性一瞬间转至主调的关系小调(#f小调)上。在之后短短的四小节内,织体节奏中首现的重复音动机与附点材料进行相互轮换,并于乐段结尾处对A乐段主题材料进行重复和分解。与此同时,力度的对比也相对频繁起来,在中强(mf)与很弱(pp)之间摇摆徘徊,直至段末,激起的波澜才渐渐归于平缓。由此可推断,舒伯特所要强调和表达的应该是内心深处所无法触及的矛盾与不解。现实不管怎样困惑不堪,作曲家都曾拼命想在旋律的发展进行中寻找释放压力的突破口。正如,图1-2中所展示的A"乐段的后半段一样,高音旋律的犹豫不决、低音声部的不断攀升,好比两条外表看似自相矛盾的内心描写。然而,最后不过是以明朗向阳的持续上行三连音主调音阶的连接展开就能解决的难题。尤需重视的是,仅一小节长短的连接部设计并不多见,却给接下来的副部主题材料提供了明确的预示。图1-2副部与主部的主体规模相当,是由两个类似于模进关系的非对称性乐段(C-C")组成,其主题调性的色彩逐渐向主调的属关系调(E大调)上发展,织体形态也更加简明。重复音的动机再次频出,更是将舒伯特擅于刻画的“流浪者”形象进行大肆铺设展开。其中,大小调的色彩明暗对比、双向三连音的旋律流动、连续八度“叹息式”的上行爬升等一系列动态体现,均可透露出舒伯特仍幻想从个人的内心世界找寻现实中遗失的美好。
硕士学位论文10图1-3但是,幻想终归不能如愿。在e小调色彩映衬的三连音动机连接中急转直下,方能强烈地感受到其瞬间将自己推向深渊的现实与无奈。其后,C"乐段落入低音区的主题旋律,由于对C乐段的材料进行倒置和填充,并于38小节处,以下行半音八度织体开始逐渐拉宽,且与伴奏区域重重叠置的三连音音型材料,以二对三的节奏模式进行上下呼应,并配以力度变化的强烈烘托等一系列戏剧性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呈现,如同在沉重压抑的步伐中想要挣脱来自阴暗地狱的魔爪,并试图突出重围的悲剧性艺术效果。图1-4最终,结束部紧接着副部尾声处一拍半的休止后,延用了低音声部持续敲击的E音,并以力度(pp)再次击响“一长两短”的主题动机。其后的平行乐句,则以八度大跳的收缩,将力度继续压低到极弱(ppp),结尾处看似明朗的级进上扬,将再次燃起对于展开部的憧憬。(见图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J]. 平静. 北方音乐. 2018(03)
[2]旅行的意义——“1819”舒伯特的苦与乐[J]. 李晓莹. 艺术评鉴. 2017(05)
[3]从A大调奏鸣曲D664看舒伯特奏鸣曲主题的歌唱性[J]. 高方园. 北方音乐. 2015(03)
[4]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问题[J]. 吴驰.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4(01)
硕士论文
[1]浪漫精神与古典形式的冲突与融合[D]. 许淼琳.星海音乐学院 2018
[2]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创作特征及演奏分析[D]. 刘晓雨.山东艺术学院 2018
[3]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的演绎[D]. 张凡.河北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27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12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