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痕小说的连环画改编

发布时间:2021-05-31 19:31
  20世纪70年代末,“伤痕文学”大胆地冲破禁忌,将批判矛头直指“文革”,引起社会轰动。与此同时,在美术界也掀起揭露“伤痕”的创作热潮,许多出色的作品应运而生。在“伤痕文学”及“伤痕美术”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具有轰动效应的伤痕小说如《班主任》、《伤痕》、《枫》、《神圣的使命》、《铺花的歧路》等相继被改编成连环画,这些颇具“伤痕”气息的连环画作品深受大众青睐,进而迎来连环画创作的第二次高潮。“伤痕”思潮一起,“文革”中众人所受创伤皆被暴露。伤痕既已出现,那么就需要疗愈。伤痕小说以及伤痕小说连环画凭借文学以及美术的疗愈功能,在暴露创伤的同时治愈人们伤痕累累的心灵。同时,因连环画独特的视觉治愈性,使伤痕小说的疗愈效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本文选择“伤痕疗愈”主题的角度从以下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伤痕小说连环画改编之概貌”以宏观的角度梳理了伤痕小说连环画改编的主要概况,并从伤痕小说与“伤痕美术”关系的角度着手,分析了伤痕小说连环画改编的背景、缘由以及后期发展。第二章“伤痕暴露的语图呈现”、第三章“伤痕疗愈的语图演绎”探究了伤痕小说连环画对于伤痕小说“疗愈”主题的深化创作。伤痕小说对伤痕的直接裸露和展示...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伤痕小说的连环画改编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第19幅,刘永凯绘

伤痕,连环画,小说,村民


论伤痕小说的连环画改编17再如连环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上海人美版),对于原作秀云参加社员大会遭听信谗言的村民嫌恶的情节,画家设置了主要人物——秀云以及次要人物——村民进行绘制。画家采用中景构图描绘秀云走进社员大会会场的那一瞬间,秀云位于画面中心呈现走动的姿态,而村民们均为坐姿位于画面的左部分,人物站与坐、动与静的反差突出主要人物秀云的形象。同时,画家对村民们或带鄙夷、或带厌恶表情的细致描绘,以及视线集中的到位处理,生动呈现了秀云身陷尴尬的境地。透过画面,读者仿佛亲临议论纷纷的会场,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秀云悲伤痛苦的心情(图2-2)。图2-2《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下)第37幅,胡震国、王守中绘二、语图互文的正面注解根据皮尔斯的理论,“符号,或者说代表项,在某种程度上向某人代表某一样东西……符号代表某样东西,即它的对象”①。基于此,伤痕小说的“文”与“图”形成符号理论里的表征系统。文与图的对应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图是文的表现义,图在文意的基础上呈现符合文意的图画;其次,在图中增加文字,形成对话关系。伤痕小说连环画为了弥补原作人物形象单一化的缺陷,画家会增添一些原作中不存在的文字在图中,以突显人物形象。在这里,图和图中的说明性文字产生了一种对话关系。伤痕小说连环画利用图文对话关系,在连环画图像中加入文字,增加对伤痕主体伤痕状态的解说,形成伤痕主体言说伤痕的注解。①丁尔苏.语言的符号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8-59.

连环画,伤痕,口号,场景


如小说《枫》(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李红钢因枫叶回忆起与卢丹枫的最后一次见面,心中满是悲怆。刘宇廉、陈宜明与李斌对小说《枫》进行改编时,对于这一场景,画家以画面的三分之二来绘制回忆场景,剩下的三分之一为深陷回忆的李红钢。画家采用柔和与深沉的色彩来区分回忆与现实场景,亦表露出身处两个场景的李红钢截然不同的心情,相比较于回忆中的李红钢愉快萌动的情绪,现实中的李红钢表情暗淡尽显痛苦绝望的心境。画家在图中加入革命口号“誓死”两字,“死”字在画面中连接着男女主角,暗示着男女主角正是这种革命口号下导致的悲剧,画面中的革命口号元素“誓死”在现实与虚幻中游离,这种游离感不由得使人们深深地伤感与反思(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图文互释与语图缝隙——论鲁迅小说《药》的连环画改编[J]. 李洪华.  鲁迅研究月刊. 2018(07)
[2]袒露中的人性回归:1970年代末的“伤痕”连环画[J]. 刘永胜.  创意设计源. 2013(01)
[3]新时期之初的电影改编与伤痕文学[J]. 朱怡淼.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2(04)
[4]枫[J]. 陈宜明,李斌,刘宇廉.  连环画报. 2011(08)
[5]文革旧闻[J]. 李光平.  贵阳文史. 2008(04)
[6]伤痕文学再思考[J]. 刘东玲.  文艺争鸣. 2007(08)
[7]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历程及收藏价值[J]. 张忠民.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7(07)
[8]《伤痕》《枫》《张志新》的艺术手法及有关问题[J]. 王洪义.  艺术探索. 2005(04)
[9]“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 周宪.  文学评论. 2005(06)
[10]“问题”之问:“问题孩子”的历史修辞与新时期写作[J]. 李玫.  当代文坛. 2004(01)

博士论文
[1]选择与接受: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D]. 朱怡淼.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中国连环画叙事研究[D]. 沈其旺.上海大学 2011
[3]新时期文学思潮对电影的影响[D]. 赵慧娟.山东大学 2010
[4]“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 任志明.兰州大学 2009
[5]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 宛少军.中央美术学院 2008
[6]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 陈林侠.浙江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老舍《骆驼祥子》的连环画改编[D]. 梁晓龙.青岛大学 2016
[2]论王朔小说的影视改编[D]. 张艳阳.安徽大学 2014
[3]论中国网络小说影视的改编[D]. 谢冰莹.杭州师范大学 2015
[4]关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两种改编[D]. 邓珍珍.西南大学 2014
[5]论莫言小说的电影改编[D]. 王旭松.华东师范大学 2014
[6]严歌苓小说改编电视剧的探究[D]. 蒋琳.西南大学 2014
[7]改编:从小说到电影的美学转换[D]. 王效锋.西北大学 2005
[8]政治化语境中的名著改编[D]. 原小平.武汉大学 2005
[9]中国连环画出版研究[D]. 曹新哲.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08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08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5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