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道德认同和内疚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1-07-05 13:10
  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友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确立了“友善”在我国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亲社会行为是“友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实施亲社会行为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生活的张力、调解社会心态、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同时实施亲社会行为也是满足青少年社交、尊重等需要的前提条件,并关系到青少年未来的价值选择及价值观。基于此,本文以14-18周岁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共情“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以及道德情绪、道德认知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共情的认知度以及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方法:本文采用《人际反应指标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青少年道德认同量表》、《中学生内疚感量表》,在湖北省黄石市两所中学收集有效数据586份。结果:(1)青少年的共情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并且内疚感水平较高,道德认同水平也较高,相应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也较高;(2)相关分析表明:共情、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与内疚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且共情能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3)中介效应分析表明:道德认同与内疚在共情与亲...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共情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道德认同和内疚的中介作用


道德认同和内疚的链式中介模型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 汤明,李伟强,刘福会,袁博.  心理科学进展. 2019(05)
[2]北京市2家医院医患关系中共情因素作用的质性研究[J]. 杨璐,张曼华.  医学与社会. 2019(02)
[3]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和内疚的多重中介作用[J]. 安连超,张守臣,王宏,马子媛,赵建芳.  心理学探新. 2018(04)
[4]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安连超,耿艳萌,陈靖涵,李春梅,赫英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9)
[5]企业社会责任、道德认同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J]. 刘凤军,李敬强,杨丽丹.  中国软科学. 2017(06)
[6]大学生共情在亲社会行为与尴尬间的中介作用[J]. 刘艳丽,陆桂芝,张守臣,金童林,张亚利.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10)
[7]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J]. 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  心理学报. 2016(09)
[8]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丁凤琴,陆朝晖.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9]内疚:一种有益的负性情绪[J]. 何华容,丁道群.  心理研究. 2016(01)
[10]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温忠麟,叶宝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5)

博士论文
[1]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 万增奎.南京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绩效考核目标导向、道德认同、道德推脱与医药代表不当学术推广的关系[D]. 储中成.浙江大学 2019
[2]负性情绪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 刘晨波.华东师范大学 2019
[3]员工传统性、上下级关系、道德认同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关系研究[D]. 吴峥鹏.浙江大学 2019
[4]初中生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共情的中介作用[D]. 李硕.吉林大学 2018
[5]大学生道德认同研究[D]. 王泽琳.山东财经大学 2018
[6]状态感恩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D]. 余晓颖.南京师范大学 2018
[7]道德情绪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 王天爽.鲁东大学 2017
[8]大学生内疚的特征、相关因素及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 吕琳.重庆师范大学 2017
[9]自我肯定、评价标准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D]. 聂坚.西南大学 2017
[10]基于组织伦理氛围与个人道德认同匹配视角的员工越轨行为研究[D]. 姜鹏.浙江财经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66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3266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d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